颜东仕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却是核心素养培养比较薄弱的环节。
文言文是我们国学文化的瑰宝,其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都相当重大;其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可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大多重“术”不重“道”,重“考”不重“教”。所以,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主体本身,指向文本语言和内部结构,倾注个人情感和体验,尊重内心深处的情感召唤,耐心品味和推敲文本每一个细节,力求揭示出文本的内在结构和深刻意蕴。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文本细读”这一理论运用到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将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教学没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就没有文言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层面。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并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在学习《兰兰亭集序》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修、期、致、盛、所以、觞”的含义和用法,在学生积累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获得语感,从而能流畅翻译课文。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对文言词义进行机械记忆。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究汉字结构,借助字形,依据字理来掌握古汉语的词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觞,形声字,从角,傷(shang)省声,本义古代盛酒器,因而可以准确翻译“引以为流觞曲水”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根据汉字构建探讨语义,进一步理解“一觞一咏”的意义,明白“觞”在此处为饮。字里有乾坤,字里有春秋,从字词的理解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习得文言语感,适当地进行当下链接,一定能让“语言建构与运用”变得可行易行,从而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逻辑思路的外在体现。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在内容上言简义丰,在结构上安排严密、条理清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细析文章结构,来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叙事类文章往往是以时间、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等为线索的,抓住线索有利于对文章结构的细读,而细析叙事文章的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叙事思维的完整严密性。在教授《=兰亭集J享》时,全文虽然只有324个字,可作者的情感却跌宕起伏,通过赏析文段结构,学生找到了“信可乐也一岂不痛哉一悲夫”,从而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由乐一痛一悲,作者在那一天到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感情会由“乐”生“痛”再到“悲”,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进一步赏析文段,一起走进王羲之太守的心灵世界。作者叙写兰亭美景,参会的人物、环境、盛况、状况等写景妙趣天成,信可乐也。这种“乐”是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永恒的“真乐”?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人生苦短之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种随心所欲的快乐让人们谈玄悟道,空谈生死而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岂不痛哉!“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人们蹉跎了岁月,岂不痛哉!在这种文段赏析中,思索了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培养了阅读能力,维护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读细品,含英咀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進而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在《兰亭集J勃中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内涵,发现形象之美,在写景中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在品读当中感受本文文采粲然,字字珠玑,是写景叙事的佳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山水的清幽中安享一种简洁诗意的人生正是作者的快乐之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深入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的思维由此展开并延伸,这样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文化传承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关注节气习俗、雅集清谈、礼仪习惯、思维方式等内容,在丰富完善的文言领域中,让学生心中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立体的古人生活场景,并从古人的生活场景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对中國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代观念发掘出文言文本的现代意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内容,施行古今观照,从而完成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言文材料中,找到民族的发展历史、共同思想、情感基因、哲学体系。
《兰亭集序》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要学会与天地万物精神相推移、共往来,面对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王羲之笔下的“幽情”,固然有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告诉我们不能做到像庄子那样超脱、旷达,我们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因为生死问题是人生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我们只需“且行且珍惜”:同时“幽情”也包含着从古至今的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对宇宙万物的热爱,对作为自身存在环境和人格精神象征的自然万物的体察,对人生荣辱的忘怀,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当代人尤其是那些困窘寂寞的当代人特别需要坚守的精神和情趣。
《兰亭集序》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我们在观照古人的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从而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苦短,更要乐观面对,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从平凡中发现美好。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对教学的把握也应与时俱进,在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中,应避免落入俗套,让教师与学生亲近文本,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与文本进行亲密的对话,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的言语存在,让学生真正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