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审美思维,培养文学鉴赏力

2019-10-23 03:59吴艳春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隐喻赏析意境

吴艳春

审美思维指的是阅读作品的时候尝试努力找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和韵味,通过直觉思维逐步走向情感思维,从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阅读理解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开展审美赏析的过程中,尝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审美思维,在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探究作品意蕴,进而提升审美赏析能力。

一、置身情境,强化体验

要想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审美赏析的状态中,就要尝试运用各种方法,给学生构筑一个符合文本意境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置身情境中,更好地强化内心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审美赏析,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以必修二《边城》这篇文章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我尝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邊城的风光,让学生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其次,给学生介绍一些和阅读文章有关的背景内容。如学者金介甫提出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舟来显示的。可以让学生找到文章中划龙舟的场景,说说作者笔下的龙舟大会具有怎样的特点,展现了怎样的边城风光,在这样的情境中会生活着怎样的人。这样就能让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入手,增强体验,对翠翠这个人物也会有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学生的感受会更真切。

我常常会采用给学生展示符合文章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给学生展示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的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此外,我还尝试让学生围绕文本中的某些细节展开想象,尝试对阅读认知和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唤醒学生的审美经验,促使学生激发新的审美期待。

二、走入心灵,体会意蕴

文学角色和读者角色之间有着一定的审美距离,但是如果读者能从旁观的角度进入到文本中,和角色形成共鸣,那么这种距离就会被缩短。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介入式的审美体验,尝试进入人物的心灵,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体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之美。

以必修二《祝福》一文为例,我鼓励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尝试扮演其中的角色,展开表演,并尝试让自己和文章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我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角色的感受去揣摩,说说作品中的人物为何会选择如此做。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鲁四老爷为何对祥林嫂的婆婆抢走祥林嫂这件事情表现得如此冷漠。学生尝试将自己代入到人物身上,然后反复诵读“可恶!然而……”,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厌恶对方直接抢人这个行为,但是却认为并没有不合乎礼数,所以他根本就不关心祥林嫂的死活。”

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就是展现人物情感的符号,所以解读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解读角色心理的过程。我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分角色诵读或者角色扮演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人物形象,在感受人物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三、领悟隐喻,探析价值

文学语言的原初本质是一种隐喻,通过隐喻能让读者更好地展开认识。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那些不确定点或者是留白点展开探究,尝试挖掘作品中的隐喻成分,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新的审美认知。

在学习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鼓励学生抓住文章中不易被察觉的留白处展开分析。如在阅读贾母留黛玉吃晚饭这一段时,学生都很在意林黛玉为人处事的细节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一声咳嗽不闻”的晚饭氛围。我鼓励学生围绕这个留白处展开分析,说说晚饭的气氛为何会如此沉默。学生提出:“吃饭的气氛一点都不像招待一个外来的客人,实际上展现出了贾府人人自危、冷漠、死气沉沉的状态。这样就能给后文贾府的逐步没落奠定基础。”还有学生从林黛玉的角度分析,认为这似乎暗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这样学生将逐步品悟到作品的隐喻。

学者成尚荣认为隐喻是文化解释的一种方式,也是语文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要更好地展开作品赏析,就要尝试挖掘文章中的空白点,体会作品中的隐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学生不仅能通过文字体会到作品的意境,更能通过分析人物情感感受作品中隐藏的情绪,挖掘作品的隐喻,将赏读上升到文化解读层面。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审美赏析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猜你喜欢
隐喻赏析意境
爱的隐喻
春色满园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一朵花的意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