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9-10-23 02:29季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提问数学信息

季红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提问。但是,受年龄和提问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提问总是不合理或不受重视。文章从提问的三要素(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寻找并理解信息原型里的数学成分、构建数学模型)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提出数学问题,并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关键词:数学;提问;信息;模型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适应当下所倡导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质量总差强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忽视了“提问”环节的教学设计,低估了学生的提问能力;或漠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挫伤了学生对提问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提问环境的缺失,学生问题的质量自然受影响。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一、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助推提问

所有问题的提出,都须依靠语言的准确表达。因此,增加数学词汇的积累,是准确表达提问的首要因素。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在课堂语言表达时,常使用不精准的生活化语言。鉴于此,数学课堂中需要加以数学化的语言训练。

1. 精炼语言,去除语言中的“生活味”

数学语言讲究科学、通用和简洁。教师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使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例如,提出问题:“乒乓球和网球加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这句话具有浓郁的“生活味”,还有逻辑不强和不简洁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这样表述:“乒乓球和网球共有多少个?”同时指导学生,要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加减而确定,应该用数量关系来确定。再如减法问题的表述,有学生这么说:“本来有7双袜子……”这里的“本来”显得“生活味”十足,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原来”表述。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不断地引导学生精炼语言,逐渐去除语言中的“生活味”。

2. 逐步实施,添加语言中的“数学味”

根据寻找学生语言表述出错的原因,可以建立一个数学词库。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逐渐渗透数学词汇。例如,“用数学”这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求剩余和求总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本章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还剩下”“原来有”“一共”等数学词汇纳入自己的数学词库中。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用“走了”“又来了”等词汇。根据“走了”可以延伸出“飞走了”“游走了”“溜走了”等;根据“又来了”可以延伸出“又飞来了”“又游来了”等。数学词汇库一旦建立,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语言,从而准确且富有“数学味”地进行语言表述。

二、紧扣问题的原材料,寻出信息原型

数学提问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为依托,还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信息。因此,带领学生寻找并理解信息原型里的数学成分,是提问的第二因素。数学教材富含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直接的问题信息,也有根据信息待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量化信息、寻找信息。

1. 量化信息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很多信息都是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教材呈现的信息,尽可能使用数字提炼、概括的信息。例如,“数一数”这节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开学第一天的主题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在这张图中自己看到的信息。此时,学生的回答必然是各种各样的,有学生说,“看到一扇大门、一面红旗、七只白鸽”,等等,这些属于有用的信息;还有学生说,“看到老师向小朋友微笑、大门上有字”,等等,这些则属于无用的信息。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庞大的信息中,通过“数一数”的方法量化数学信息。

2. 寻找信息

找出数学信息,是提问的前提;从多角度使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信息,是提问的保障。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幅关于“加法”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表述。有学生说,“左边和右边各有一堆兔子”;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后,有学生反映,“左边10只兔子,右边8只兔子,一共有18只兔子”;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图,引导学生说出“有12只白兔,6只灰兔,一共有18只兔子”的信息。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对同一图片获得多种信息,进行观察、分类并筛选的训练,不但获得从原材料中发现并运用信息的能力,还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三、架起提问的脚手架,构建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能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提出数学问题,它是数学提问的第三要素。因此,问题模型的构建,就是架起了提问的脚手架,也是提问的最关键要素 [1]。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求总数、部分数和相差数”是学生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问题模型一旦建构,就成为提出问题的脚手架。

1. 通过简化信息,凸显本质

问题模型的建立,必须在对实际原型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简化实际问题,从而构建问题模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理解一些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抽象和简化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背景需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利用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了解或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背景。这样,学生对问题背景不再陌生,就能克服教材的不足,利于简化和抽象问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教学“求总数”,教材使用的是两幅小朋友拿千纸鹤的图,这两幅图呈现出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提取和表达。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信息设计为动态演示:在黑板上画3个圆,之后再画2个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此过程,学生说道:“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圆,后来又画了2个圆,黑板上一共有5个圆了。”教师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信息,为问题模型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2. 通过抽象原型,理解本质

儿童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虽有限,但他们却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想、敢做是他们的特性,这对简化和抽象实际问题,以及建模是有益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他们对建构数学模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他们概括不当或归纳不合理的抽象,减少指责和批评,使用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简化的实际问题更为恰当;对于合理的抽象或闪光的点,给予鼓励与表扬。根据上例,让学生用火柴棒代替圆,摆一摆:先摆3根火柴棒,表示黑板上的3个圆;再摆2根火柴棒,表示第二次画的2个圆;现在,一共有5根火柴棒。通过火柴棒的摆放,则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原型。学生对加法的含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3. 通过应用模型,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教育为生活服务。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掌握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这些知识,创设能够运用这些内知识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数学模型。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数学回归生活,学生所建的数学模型则会更加牢固。例如,上例用火柴棒代替画圆后,引导学生思考:“3+2=5在实际生活里可以表示什么?”这是将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内化加法的概念,从而建起牢固的加法模型。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用质疑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词汇库,学会提取有效数学信息,从而架起提问的脚手架,构建出牢固的知识模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头脑灵活,富有创造力的人 [2]。

参考文献:

[1]  安仁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32).

[2]  沈建红,郦群.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學数学研究,2007(07).

猜你喜欢
提问数学信息
订阅信息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展会信息
错在哪里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