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联合药物治疗疗效观察

2019-10-23 02:03:24陈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丁二磺酸胆酸

陈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并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将会严重威胁患者自身与胎儿生命健康[1]。虽然目前临床中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病因并未具有统一定论,可能与高雌激素水平、遗传、免疫、环境因素有关,但是该疾病会增加产后出血、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围产儿死亡等不良后果,明显升高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需要积极治疗。诸多专家学者建议对于治疗该疾病应采取抑制胆酸合成、促进胆酸排出与保护肝脏生理功能等治疗原则[2]。以往临床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仅能够单纯的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但通过临床实践后可知,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欠佳[3];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医生在熊去氧胆酸的基础上增加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4]。本文将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联合药物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5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为(29.5±4.9)岁,病程4~28 d,平均病程为(16.1±0.1)d,孕周31~35周,平均孕周为(33.1±0.1)周;试验组45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为(29.9±5.1)岁,病程5~28 d,平均病程为(16.5±0.1)d,孕周为32~35周,平均孕周为(33.5±0.1)周。两组患者之间的线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均符合《妇产科学》[5]中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6]的临床诊断标准;(2)凝血功能正常;(3)妊娠3个月后;(4)获得家属的完全同意。

1.3 排除标准

(1)由胆石症、肝炎、急性脂肪肝等肝胆疾病因素导致的血清胆汁酸含量升高、肝功能异常;(2)患者患有皮肤疾病、过敏反应、尿毒症瘙痒等其它非胆汁淤积引起的皮肤瘙痒;(3)有其它妊娠期合并症或并发症;(4)对治疗药物过敏;(5)孕周超过37周。

1.4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熊去氧胆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365,德国DR.falk Pharma GmbH,250 mg)治疗,采用口服方式,每日15 mg/kg,分三次口服,连续服用14天。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国药准字J20171064,墨西哥 Abbott.LABORATORIES DE MEXICO,0.5 g)、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163060,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1.0 mL:5 000 IU)联合治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将0.5 g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每日滴注2次,连续滴注14天;低分子肝素钙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次5 000 IU,一日一次,连续注射14天(分娩前6~12小时停药)。

1.5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的瘙痒评分、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瘙痒评分标准[7]:0分表示无瘙痒,1分表示偶尔瘙痒,2分表示间断瘙痒,3分表示持续性瘙痒,4分表示日夜持续性瘙痒。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4 mL静脉血,运用Beckman Coulter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上述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2)妊娠结局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瘙痒评分、TBA、ALT、AST与TBIL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妊娠结局情况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的瘙痒评分、TBA、ALT、AST、TBIL水平比较

治疗前,患者的瘙痒评分及各项生化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试验组的瘙痒评分及各项生化指标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妊娠结局情况比较

试验组妊娠结局情况较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对孕妇与胎儿均具有严重的不良损伤,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可知,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如下方面:(1)胆管的通透性程度提升[8];(2)细胞膜的流动性产生变化[9];(3)雌激素生理代谢过程发生异常变化,临床中关于治疗该症状的主要原则在于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降低血总胆汁酸浓度,并对肝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10]。但由于受到治疗药物的限制,以往仅能够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其主要的作用原理在于能够对胆汁酸池的成分进行改变,替代肝细胞膜对细胞毒性大的有流动性的内原性胆汁酸,并对肠道对胆酸的重吸收进行抑制,因而能够使血清胆汁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11]。并且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孕期使用熊去氧胆酸对胎儿安全性良好。

表1 治疗前及治疗14 天后的瘙痒评分及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表1 (续表)

表2 妊娠结局情况比较[例(%)]

随着治疗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中在使用熊去氧胆酸基础上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其主要的作用原理在于质膜磷脂产生甲基化效果,从而能够调节肝细胞膜的流动;同时通过巯基反应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合成硫化产物,因而能够发挥良好的解毒功效。若人体内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含量缺少时,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将会降低,从而使得Na+-K+-ATP酶的泵生理功能下降,最终使得胆汁的分泌量降低,并淤积于肝细胞内[12]。因此使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能有效降低血液胆汁酸浓度,减轻胆汁酸过度引起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从而降低血液中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且因人体中本身存在,临床上长期应用无不良反应。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能够改善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增加肝脏血液流量,改善微循环并促进胆汁排泄[13];并且能够降低胎盘的血管阻力,改善胎儿循环状况。而且低分子肝素并不通过胎盘,因此对胎儿无毒性反应,而且对于抗凝血酶及血小板功能影响小,不容易造成出血。将上述三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能够获得显著效果,且副作用小,使用安全。依据实验数据显示,患者的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各项生化指标值与瘙痒评分降低,并且分娩结局获得改善,足以说明上述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更加有效的治疗胆汁淤积症,并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分娩结局。

综上所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联合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丁二磺酸胆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还鬼债
丁二酰亚胺体系无氰镀铜添加剂的研究
电镀与环保(2017年4期)2017-09-26 11:54:38
败家子和他的憨大哥
民间文学(2015年11期)2015-12-08 11:24:27
白杨素在人小肠S9中磺酸化结合反应的代谢特性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生物质炭磺酸催化异丁醛环化反应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50
痰热清注射液中熊胆氧化成分的推测
中成药(2014年4期)2014-04-01 08:43:42
离子色谱法测定1,4-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中1,4-丁二磺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