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三十年聋童领域研究的热点分析

2019-10-22 01:04何新谊王志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双语

何新谊,杨 越,王志丹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针对聋童康复和教育方面开展的研究日趋增多,但是,与其有关的研究热点仍然比较分散,且进行该领域研究的作者单位也不集中,因此相关的研究者很难把握该领域热点的研究方向。本研究运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我国聋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共词分析方法是一种新兴的热点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当前发表的文献,寻找已发表论文中集中关注的主题,可以反映出既成趋势中的焦点问题,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那些作者众多、作品分散、被引用情况不稳定的新兴学科。共词分析方法中关键词提取功能,能够很好地分析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并能把握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6]。本文首先在中国知网中,查找了我国近三十年来聋童领域的文章,然后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其进行探讨分析,以期找出我国聋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总数据源;检索年限定为1987-2017年;以“聋童”或者“聋哑儿童”为主题,并在系统中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785篇。经过去重,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征稿通知、没有作者名、人物介绍、影评、会议通知)后,最终得到了536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工具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具有Bicomb、SPSS22.0。

(三)研究过程

步骤一,准备研究材料。提取检索获得的536篇学术文献的所有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整理到一个编码格式为“ASCI码”的文档中。

步骤二,确定及提取高频关键词,生成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

步骤三,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将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采用样本聚类,生成聚类树状图。同时,将共词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并运用SPSS2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并生成知识图谱。

步骤四,总结上述内容进行探讨并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确定高频关键词

第一步,借助Bicomb对536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第二步,规范处理所得到的关键词,如把“听觉障碍儿童”、“听障儿童”统一为“聋童”,最终得到2516个有效关键词。本文把关键频次≥7的前33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每次翻开相册,玫瑰仍在,而所有的属于那些个夏天的事物都会回来,我几乎还可以闻得到林中松针在太阳下发出的清香。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是根据关键词在文献群中出现的次数来确定的,频率越高表示该主题受到的关注越多,也越处于学科研究的核心位置,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近三十年来聋童的研究热点词汇有:聋童(380)、融合教育(88)、手语双语教育(71)、聋人(46)、特殊教育(38)、聋教育(31)、儿童(28)、聋生(25)、健听儿童(21)、特殊儿童(21)等。

表1 前33位高频关键词排序

(二)构建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

由于这些高频词汇之间是零散的,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技术深入统计高频关键词,以此构成一个33 × 33的共词相似矩阵,最后用“1”减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见表2),为共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提供基础。

表2呈现了33个关键词中10个关键词两两之间的相异性系数。其中数值越接近于0,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相反,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举例说明,聋童和融合教育之间的相异性系数为0.972,而聋童与手语双语教育之间的相异性系数为0.854,这说明聋童与手语双语教育有更大的相似性。

表2 聋童领域研究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三)共词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

1.共词聚类分析与讨论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指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使类团内属性相似性最大,类团间属性相似性最小[7]。主题词间越相近就越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类团,该类团表示这个研究领域下的一个分支,多个类团就组成了该领域的结构和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学科文献群的研究,反映学科研究的结构和热点。本文把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采用样本聚类,生成聚类树图(见图1)。

图1 关键词聚类分析

文章根据聚类的连线将目前我国聋童研究领域分为6个研究分类。为了便于说明,文章以分类1为例。最初每个关键词都是单独一类,首先计算22号和23号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聚合为同一类。其次是它们和13号聚合为同一类,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和17号合并为一个大类(分类1)。最后这些大类(6大类)又完全合为一个更大的类。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距离的水平上分割整个聚类树图,通过树图的结构,可以看到,所有的关键词大概可以分为6个类:由22、23、13、25、16、18、33、34、29、24、8、17构成第一个分类;由12、20、6、11构成第二个分类;由10、32、2、3、14、21、19、4、7、5、30、9、27、15构成第三个分类;由28构成第四个分类;由26构成第五个分类;由31构成第六个分类。通过对聋童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可以客观地看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虽然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到聋童研究的热点,但依然无法看出各个研究热点在聋童研究中所处的位置。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维尺度进一步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是分析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过程是通过将观测量定位到概念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使该空间中的观测量的距离相似性越近越好[8]。因此,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更容易判断学术领域及学术热点在研究领域中的位置。在多维尺度坐标轴的四个象限中,第一象限的关键词之间联系密切且位于研究网络的中央,属于热点和重点;第二象限的关键词之间结构松散,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第三象限的关键词之间联系密切,而且题目明确;第四象限的关键词之间密度和向心度都较低,处于整个领域的边缘位置,内部结构比较松散,研究尚未得到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将表2中的相似矩阵转换成相异矩阵,用以消除矩阵中0过多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再采用SPSS22.0的多维尺度分析ALSCAL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绘制出聋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结果见图2。

图2 热点知识图谱

热点领域一: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包括11个关键词:脑干、残余听力、听觉、听力损失、语训、生理与心理声学、康复训练、语言、聋、助听器、听觉障碍。语言是人类交往和思考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聋童由于听力缺陷所导致的语言障碍成为其生活和成长的最大问题,同时也是聋童融入健听儿童的最大挑战。因此,关于聋童的语言康复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有关聋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双语教育法和综合沟通法。根据其指导思想中对待手语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口语派和手语派两个派别[9]。与口语派相比,手语派的理念与聋童的语言发展规律更为契合,其核心方法是手语双语教育[9]。手语双语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要主张是以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促进第二语言(即本国主流语言,主要指书面语)的学习[10]。在江苏省四所聋校联合开展的“中挪SigA”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中,研究者发现接受手语双语教育的聋童在认知水平和社会性能力上得到了较为可观的提升[11],具体表现为,聋童在进行双语学习后不久就能够开始使用简单问句,在掌握手语思维方式和学习如何运用表达工具后,他们的求知欲大大增强,认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经过了三年的双语学习后,聋童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胆小沉默变为活泼开朗,在超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也能够表现自如。总之,手语双语教育方法在聋童的语言康复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热点领域二:聋童的融合教育。包括8个关键词:融合教育、语文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语言学习、语言教育、分科教学法、随班就读。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教育界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特殊教育学校的隔离式教育不利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12]。于是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3]。融合教育强调了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级中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措施和特殊教育,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14]。随班就读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实用主义融合教育模式,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调查发现,在对聋童的教育过程中,随班就读的模式能使聋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不仅如此,随班就读聋童的学业、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13],具体表现为:随班就读聋童融入正常儿童,参与了普通儿童的活动,也增加了与正常儿童的交往和交流。在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聋童的语言水平得到提升,交往的技能得到锻炼,这不仅开阔了聋童的视野,还提高了聋童的适应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聋童回归主流社会的进程。阮明慧和连勇采用问卷法,分别对随班就读聋童与聋校聋童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聋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意志的发展显著优于聋校聋童[15]。

虽然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从很多方面促进了聋童的发展,展现了融合教育的特有优势,但即便如此,融合教育的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最新研究表明,在随班就读被大力推行的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聋童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就读,即出现“回流”现象。随班就读聋童产生“回流”现象的真正原因是聋童的语言问题,即未能听清、听懂、听熟语言。聋童自身的语言障碍导致他们在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听懂老师的上课语言中出现困难,语言障碍还导致其产生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为了预防和解决聋童的“回流”问题,教育工作者在聋童早期康复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将聋童的康复工作要做到位,即要确保聋童基本达到可以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水平;要引导和帮助聋童尽可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非只讲学过了的某些词语和模式语言;要重视聋童康复的后续教育工作,帮助聋童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与生活[16]。

热点领域三:聋教育和聋人文化。包括13个关键词:特殊儿童、健听儿童、心理理论、特殊教育、聋人文化、聋人、聋教育、聋童、自然手语、手语双语教育、聋哑、聋生、儿童。聋人文化是听力损失或无听力的群体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它由独特的聋人语言、心理、个性、文学、价值观等组成。聋人文化与聋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从聋教育的角度来看,研究聋人文化可以更好地明确聋人文化与健听人文化之间的区别。这将能够为聋童的“双文化”教育提供依据,使聋童将来能够熟练地掌握聋人手语和汉语书面语,能正常地生活在聋人文化和健听人文化环境中[17]。聋人文化还可以促进聋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18]。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聋童的潜能,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究适合聋童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聋教育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应遵守一定的要求,对聋人群体及聋人文化需要有全面的了解,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从健听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期望上出发,否则只会让改革的方向越走越偏[18]。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承认聋人文化,不仅有利于真正达到聋教育的目标,还可以促进聋童正常、愉快、自由的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革以往聋教育的弊端,为聋童创设真正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聋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聋童的融合教育、聋教育和聋人文化。根据战略坐标图解读原则可以得知,领域二处于第一象限,说明聋童的融合教育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领域一横跨二、三象限(大部分处于第二象限)说明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尚未形成稳定清晰的结构,整个研究领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领域三横跨一、三、四象限(大部分处于第四象限)说明聋教育和聋人文化的相关研究不成熟,处于整个研究的边缘地带,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通过对我国1987-2017年近三十年的聋童领域的研究热点的分析,本文认为今后聋童领域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聋人文化,加大对聋教育的实施力度。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发现,聋教育和聋人文化的研究还不成熟,处于整个研究的边缘地带,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继承和发展聋人文化,不仅有利于真正达到聋教育的目标,还可以促进聋童正常、愉快、自由地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革以往聋教育的弊端,为聋童创设真正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针对聋文化研究薄弱这一现象,学者们要提高重视度,加大研究力度。

第二,进一步重视聋童的康复训练,探究更有效的方式促进聋童的康复,提高聋童的康复训练效率。多维尺度分析发现,虽然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受到了很大重视,但尚未形成稳定清晰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这说明今后学者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应该加大,探究更多有益于聋童语言康复的方法。

第三,注重聋童的心理理论方面的分析研究。聋童的心理理论是一个比较新而且研究潜力较大的领域,根据多维尺度发现,聋童的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处于整个研究的边缘地带,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补充和完善。这说明之后的研究应多关注这一方面,深入研究聋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双语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奇怪的手语图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