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74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 咸宁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常见病,此症可造成患者腰腿疼痛,当前CT影像定位是此症影像学诊断之一,但相关研究认为[1],CT 表现不能够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相符,为了研究两者的关联性,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2018年1-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26~67岁,平均(46.08±2.64)岁。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CT检查,且表现为突出型、膨出型以及脱出型3种类型。
排除标准:①血管源性、软组织性以及骨关节性腰腿疼痛;②合并代谢类疾病;③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④肿瘤所致腰腿疼痛。
主要方法:⑴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症分级主要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症状体征标准》[2]、直腿抬高试验及视觉模糊评分法(VAS)综合进行分级[3]。①轻度:患者存在较轻微的腰腿疼痛,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弱阳性,VAS评分在3.9分以内(含3.9分);②中度:患者有明显的腰腿疼痛,当腹压增加的情况下,患者的疼痛感加剧,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呈阳性,VAS评分在4.0~6.9 分范围内;③重度:除重度症状体征表现之外,患者还存在肌力减退、间歇跛行以及感觉障碍等,VAS评分高于7.0分(含7.0分)。在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多出现腰痛,且时而伴随臀部疼痛,还有6例患者因存在L2~3以及L3~4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股神经痛,其与94例患者为L4~5以及L5~S1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这种症状较为典型的表现为患者下腰部向大腿、臀部后方、小腿外侧直至足部产生放射性疼痛,当腹压增高以及咳嗽、喷嚏时,此症状会加剧。此外,临床中还少见马尾神经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肛周及会阴位置感觉异常;在患者的体征方面,一般会出现腰椎侧凸、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叩痛以及骶棘肌痉挛等体征。此外,3例患者的神经系统还多表现为肌力下降、感觉障碍以及反射改变。⑵测量矢状径指数:选择最大突出物扫面层面,通过游标卡尺将其矢状径测出,并将同层面椎管最大矢状径测出,矢状径指数即前者比后者所得数值。同时使用游标卡尺对患者侧隐窝上口宽度、黄韧带前间隙以及硬膜囊前后径分别完成3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当作统计学数据。⑶实施CT扫描:此次研究使用GE 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CT扫描,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100 mA,扫描时间为3 s,FOV 设置为15 cm,扫描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并将其分为5层扫描,如果突出物超出这5层扫描,则应该对患者进行加扫。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症状体征严重度同CT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患者体征严重度同硬膜囊前后径、矢状径之间相关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症状体征严重度同本症类型、性质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患者症状体征严重度同本症类型及性质相关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突出部位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髓核突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髓核脱出,属于常见性腰部病症,此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此症病发时主要临床表现为麻木、疼痛,由于中老年人群的纤维环、髓核、软骨板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4],同时受外力作用影响,导致此症出现。此症在临床检查中,CT检查已成为该症的常规检查方法,但有临床研究发现[5],在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观察时,与CT影像定位检查结果存在出入,为了进一步的CT影像定位同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性,此次研究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了试验分析。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受多因素影响,且其严重度同CT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非完全相关,在评估患者病情时,应将各项检查同患者症状体征相结合来完成确诊。
表1 症状体征严重度同CT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s,mm)
表1 症状体征严重度同CT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s,mm)
注:t1、P1为轻度与中度对比所得统计值;t2、P2为轻度与重度对比所得统计值;t3、P3为中度与重度对比所得统计值。
组别 n 矢状径 硬膜囊前后径 侧隐窝宽度 黄韧带间隙左右左右轻度 48 27.54±2.37 16.29±1.42 2.63±0.24 2.48±0.22 3.09±0.31 2.89±0.26中度 39 34.12±2.84 11.18±1.06 2.49±0.22 2.27±0.19 2.79±0.25 2.51±0.23重度 13 52.07±4.16 6.43±0.64 2.17±0.18 2.08±0.14 2.24±0.19 2.22±0.19 t1 4.621 4.271 0.463 0.548 0.712 0.645 P1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t2 8.021 9.421 4.023 4.004 5.021 4.971 P2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t3 5.021 4.371 0.685 0.312 0.824 0.642 P3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症状体征严重度同本症类型、性质及部位之间的关系[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