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湖南郴州
急性胰腺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高发病,受内外因素(生活环境、饮食结构、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临床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趋势。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随疾病进一步发展,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急性胰腺炎发病突然且病势较险,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57~83岁,平均(70.36±11.14)岁。观察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58~83岁,平均(70.45±12.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分级标准:①轻度MAP:不存在局部(全身)并发症,没有出现器官衰竭等症;②中度MSAP:存在一种器官功能衰竭现象,但在48 h后自行消失,或存在局部炎症,但并没有出现器官功能持续性衰竭者;②重度SAP:器官功能持续性衰竭,并且累及多器官共同存在[1]。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叮嘱患者禁食,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配合肠内营养支持。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选深静脉建双管腔通路,采用德国ADM08/ABM血滤系统进行治疗,肝素抗凝,置换液流量控制在2 500 mL/h,血流量控制在180 mL/min。治疗每天控制在10 h 左右,治疗1周。
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症状(腹痛缓解、体温恢复、血淀粉酶恢复、白细胞恢复、肠蠕动恢复、住院时间)改善时间;观察不同时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水平[2];抽外周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 n 腹痛缓解 体温恢复 血淀粉酶恢复 白细胞恢复 肠蠕动恢复 住院时间观察组 23 3.11±0.55 1.12±0.23 3.23±1.12 4.12±1.25 3.00±1.12 9.56±2.12对照组 24 5.36±1.23 2.25±1.14 5.12±0.25 6.36±2.33 5.41±1.25 15.41±3.36 t 8.034 1 4.661 6 8.063 6 4.080 8 6.950 8 7.102 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消化系统),血清淀粉酶升高、腹痛等均为患者典型症状。临床根据该病轻重程度将其分为急性、重症胰腺炎两种。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约为10%,随疾病进一步发展,有25%~26%的患者会演变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目前临床尚未阐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性理机制,仅指出该病发生与炎症因子等因素密不可分。治疗该病,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药物疗法,但治标不治本,因此临床疗效欠佳,预后情况差。
临床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指标是急性胰腺炎最典型的炎性指标。IL-6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且分泌于机体各系统,因此IL-6水平是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指标。维持机体微循环平衡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而通过连续性血液净化,可有效调节机体血清指标,及时清除血液毒素,从而降低TNF-a、IL-6等血清指标[3]。
综上所述,临床最初将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肾衰竭患者,而后随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被逐渐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等危重症。研究证实,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清除有害物质、控制电解质平衡,因此现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根本方法,值得推广。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