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犁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词汇演变探析

2019-10-21 17:25王梦李娜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王梦 李娜

摘要: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都会通过词语反映出来。网络词汇生动鲜明地反映着社会的现实。针对网络词汇的发展变化,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分析网络词汇语义变化及非范畴化现象,探索网络词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从而使许多独特、个性鲜明的网络词汇更加科学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网络词汇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2-0032-06

DOI:10.396 9/j.issn.1005-6378.2019.02.005

從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起,经典范畴理论一直是主流,该理论认为概念范畴是可以被定义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实体满足了范畴里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可被认定为是这个范畴里的一个成员。之所以被称之为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它们每一个条件都是必要的,而且只能同时满足所有条件才能定义这个范畴。但是这种以主要条件为基础的定义结构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实践中,确定一组精确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条件是必要的并且足以定义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需要识别范畴成员共享的所有特征(必要特征),以定义该范畴。然而实际上,一个词是否属于一个范畴不需要具有所有成员的所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的经典范畴理论存在一些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1]。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专家学者开始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讨论和研究,从而使这一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经过反复的讨论,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原型理论。20世纪70年代,Eleanor Rosch的研究团体对这一理论发展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他们发现心理范畴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可以被描述为具有“模糊”边界。Rosch认为:“词的意义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原型效应的范畴,各义项形成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从原型意义可以引申出其他相关义项”[2]。

事实上,原型理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一系列的发现,为人类范畴化现象提供了很多新见解。Rosch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人类不是通过经典理论所采用充分必要条件来对语义进行分类,而是参考一个原型:一个相对抽象的心理概念,由该范畴中的最关键属性和特征组成的概念[3]。因此,原型被看做是与其所属的范畴中的成员相关联的具备最显著中心特征的代表。尽管原型理论不能被直接解释为知识表示的理论,但是Rosch发现的原型效应或典型效应在心理上是真实的。

Lakoff继承发展了原型理论并将该理论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词汇和语法类别也可以从根本上理解为范畴,因此将这种新的心理范畴应用于语言范畴,这样,“原型理论”启发了一些早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Lakoff解决了早期原型理论所带来的问题,采用了当时相对较新的一系列来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开发出了一个与理论相适应的语言学模型,即认知模型理论。他为认知语言学中三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词汇语义学、认知语法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

原型范畴的发展,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后来人们发现,把原型视为心理表示的观点不能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建模。一些学者对原型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范畴属性可能对应一个范例,即特定范畴成员或范畴中的最佳例子,而不是代表范畴整体特征的一组属性。还有人认为在原型范畴理论中,范畴成员知识表示是一种动态的属性。因此,原型范畴理论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认知语言学最基础的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模糊的、可以扩大或缩小的。同一范畴内的不同成员的属性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越靠近中心的成员具备的共同属性越多。最中心、最典型的成员即为原型,位于边缘的成员可能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发生转移。范畴以某种方式存储在人的头脑中,在此基础上形成范畴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遇见的每一个词语,他们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应着一个原型范畴。这样的范畴化,以及这样的分类的结果,能够科学的得出可以分出层级系统。

范畴化理论本身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人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将在大脑的不同区域的事物分类存储,并根据内存的基本属性进行识别和提取。具体来说就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涌现出的网络分析,探讨其中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年网络上有代表性的新词语的出现,就会发现,网络词汇大多是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新事物通过大脑被储存,然后归类为一种新的网络词汇。

一个词的构成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它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我们举一个例子“树”。树是一个基本词,它的基本范畴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树”的本义——“木本植物的通称”。“树”作为原型范畴概念的上位词,围绕着“树”而出现的这些与树有关的词,也即是从旧事物中联系起来找到相同的属性和特征,如“柳树、松树、梧桐树、树柏”等,也就是说这些词都是处于“树”这个词的下位范畴的词语。它们之间的范畴层次,说明词与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网络新词问题当然也不例外,它们同样离不开上述特点和规律模式。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会以社会上基本原型作为参照点,并把这个参照点与其他成员的典型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范畴”[5]。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典型的网络词语,讨论其范畴边界的变化。

例如“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族”的本义,是指“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而现在从网络语言上把这个“族”字同其他词进行组合,就可以在共同属性之下产生新义。“族”从它的词义上来讲,把它作为民族、家族是十分贴切的,而广大网民把这个族作为上位词义,同时进行了极大的扩展,使其有了特别的效果。

“族”这个词作为后缀可以和许多词结合在一起。例如“上班族”,指的就是每天八小时上班的T作人员。如果仅仅说是“上班的人”,它的形容、它的表现则过于平淡,而一旦把“上班的人”说成“上班族”,它的表现力就会远远大于“上班的人”这个表述。这个网络词汇在修辞手法中的构词方式,能够产生非常引人注意的效果。“上班族”这个网络词汇,可以让人想到很多,里面包含着上班人员队伍庞大,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有无奈,也有一种调侃,其中含义颇为深刻。“族”类词已经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它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快就成为了网络流行词。无论在传统媒体、互联网络,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族”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族”字的运用,他们以“族”这个字为后缀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组合,例如:“追星族、单身族、打工族、啃老族、蚁族、御宅族、月光族、考碗族”等等。从这个网络词汇出现到今天,以“族”这个字为后缀的新词还在不断地出现,充分说明“族”这个结构的范畴边界不断地扩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与上述模式一样的网络词汇还有很多,例如“友”,《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友”的本义,是“朋友;有好的关系的”。而现在网民们把这个“友”字作为网络语言同其他词进行组合,在共同属性之下产生新义,趣味和意思都非常有个性,有的词汇还带有调侃的意味,深受网民喜爱。比如:驴友、股友、色友、发烧等等。

“哥”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它的意思也十分普通,这个词的释义是“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同辈亲属”。然而在网络词汇中,关于“哥”这个词的意思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它已经不仅是特指比自己年長的男性同辈亲属,其意思有了扩大和延伸,甚至扩大到动物甚至是女性。例如“章鱼哥”,这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个网络流行词。章鱼是一种鱼,与人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网络词汇把章鱼和哥连在一起,听起来有那么几分亲切,还透着一股幽默感。我们把在生活中一个很不相干的事物和“哥”联系在一起,似乎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某体”在网络时代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网络词汇体例,受到广大网民以及普通民众的追捧,在当年一度成为最热的一个网络词汇。例如:“知音体、羊羔体、琼瑶体、甄嬛体、元芳体、梨花体、淘宝体、咆哮体”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这里讲的“某某体”不是指的“某某体”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元芳体”这句话包含的具体内容不是“元芳,你怎么看”,而是专指“某某体”这个网络词即“元芳体”这三个字。“甄媛体”是由于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引起的,剧中的人物对话,语调不急不缓,语气平淡温和,例如:“这真真是极好的”。“甄嬛体”指的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风靡一时的淘宝体深受人们的喜爱,网络媒体上用的也最多,其中以“亲”和“哦”这两个词用的频率最高,有的时候,一个“亲”字足以使人感到温和与亲切。所有的争议,所有的怨气,所有的不快,都会在一个“亲”字下,烟消云散,而如果在网络交谈中见到这个“哦”,对方的单纯与真诚会跃然纸上;还有咆哮体,使用者几乎每句话后面都是惊叹号,见到这样的语言,足以让人心惊;“元芳体”是从电视剧台词中流行出来的,剧中主人公每遇到疑难问题就这样说:“元芳,你怎么看”。网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解释或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套用这句台词。

“梨花体”是对赵丽华诗歌的模仿,它的命名主要是从诗人的名字和她的作品风格而来,“梨花体”也即是丽华的谐音。这种“体”是基于社会条件和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形成更加新的文字。这是类似于语言的对比排列和比较,这个模仿表面上看主要是从赵丽华的名字而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她作品的写作风格的模仿,随着网民模仿的继续和深入,已经把最初的姓名模仿放到了一边,以至于发展到对社会上的某种状态、某种行为、某种变化、某种方式进行模仿,在这个既定的体式中,网民们适当地填入相应的词字句,往往会产生非常生动的作用。“梨花体”的出现,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或热点事件,是网民们运用词语的语用语境与语言实践相结合的完美体现。由于是“梨花体”这个既定的体式中的内容模仿引起网民的兴趣,而使这种诗歌表达体式流行起来,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以及各种“体”的产生,总是发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之后,这也再次证明了网络词汇的出现,是有其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背景的。

各类“体”式样中的网络词语,虽然很多,但主要指的是语言结构的特点和语言内容的特点,网民们对这些语言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填充,归纳数十种“某某体”,生动而形象,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些网络新词汇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改变产生的。“体”字作为一个原型范畴中的族群,循着这个基本的意义,延伸拓展出许多以“体”字组成的词。

根据语言格式的不同,所构成的“体”也各有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形式。尽管如此,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所有的描写都成为一种既定的语言模式。

“体类的网络词汇,一方面反映出了人们对网络词汇生活的关注,另方面也真实地反映出了社会中出现的某类典型现象的本质。以真实反映社会新出现的事物,体类新词具有深刻的社会语言学意义,一方面,体类新词是在社会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体类新词也反映出了网络词汇和网络文学在时代特征影响下产生的变化,同时也真实具体地反映出了体类新词的语用使用环境本质”[6]。比如:梨花体、纺纱体、排比体、脑残体、高铁体、红楼体、咆哮体、琼瑶体、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知音体等等。

现代社会语言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网民们创作的网络词汇,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反映。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中的认知特性的一般原型理论中,范畴成员从不同的侧重点、边界模糊的状态之间,寻求扩大横向的词汇意义的原型,使词汇向纵的方向和相似意义方向延伸,一个新词语也即刻产生。新的网络词汇包含这几个原型并以此为中心延伸扩展,在范畴中成员地位的不平等和词汇的社会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社会现实的相互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量网络新词的产生是以原型为中心的范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说明了范畴边界模糊性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词汇范畴将会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扩展。

在人类的语言中,语音、语法、词汇总是时时刻刻在不断地变化的。在变化中产生许多新的概念和范畴。网民通过微博客发布自己的语言、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时,除了通过扩大现有词汇的范畴来创造新词语以外,他们还会创造与原词语意义相差较大甚至完全不同的词义,这就是网络词汇的跨语义的变化,即原型范畴框架下词族范畴中成员语义范畴的变化。

例如:网络词汇“某帝”自流行至今,热度依然不减。其原因主要是这个组词生动形象,适用范围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某帝”在近年来常常出现在网上,强大的传播力使它迅速风靡,成为人们挂在口头的常用词。不仅在网络上,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对这个网络热词也情有独钟。从原型范畴跨语义变异分析,它的语义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帝”的原义指的是“宇宙的创始者和主宰者,或者是君主、皇帝”。而现在从网络语言上把这个“帝”字同其他词进行组合,就可以在共同属性之下产生比较大的变化,其意义也有了极大的扩展。网民的心理预期是“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和优秀的,类似于神。”从这个意义上解释,广大网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理预期,那就是主宰世界的帝王。由此可见,“帝”字的语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符合原型范畴跨语义变异的理论描述。所以,“某帝”这个网络词汇一出现,即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

1.帝的句法构成分析。在互联网上可以经常看到包含“帝”的文章,据统計,有近百万的文章包含“帝”字,也就是说,与“某帝”有关的文字至少有近百万条之多,足见“某帝”是一个具有多么能产性的字。

2.语义特征。“帝”中有这样的释义:是世界的主宰,如“上帝”,“某帝”指在某领域中最优秀的人,如“喜剧帝”葛优。葛优这个演员,作为当今喜剧演员中的出色代表当之无愧,用这个句式来形容他非常形象,也最为准确。

3.“帝”语义转化的认知考察。“帝”这个族词语义的转化过程,就是原型理论中范畴成员从不同的侧重点之间,寻求扩大词汇意义,使生成的族群中的下位范畴向纵的方向和相似意义方向延伸的结果。

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新词的发生,直接反映着社会的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消除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生活水平越高,压力反而越大。这时,网络热词“某奴”出现了,这个网络词汇折射出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影子,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并且很快成为网络流行词。

“某奴”的组合,所代表的多种含义都围绕其原型义项、原词的属性、意义而派生出来,它通过基本范畴层次概念的方式衍生出新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奴”的本义:“旧社会受压迫、剥削奴役而没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权利的人,失去某种自由的人。”而现在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看,把这个“奴”字同其他词进行组合,在共同属性之下产生了许多新义,比如“房奴”。“房奴”一词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述了每年用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偿还买房贷款的人。从具体的语用情况分析,奴隶和房奴两者之间没有共同之处,“房奴”有人身的自由,更没有失去劳动力,从事着有报酬的工作,然而就是基于认知判断,将这两个毫无相干的事项组合创造出了一个“房奴”的世界,这样的结合和表述,人们大多能理解和接受。网民们根据原词“奴”的属性、意义而派生出来大量的网络新词,如“房奴、白奴、团奴”等。

在现实生活中,它突出人们受“车、房、教育、孩子”等役使的同时,掩盖了其受剥削和压迫等特征。由此可见,“奴”这一词义范畴中正是“奴役困顿”等义项致使各种各样的“奴”都从原型范畴相似概念中衍生出新的意义。在客观世界中,人们通过一个“奴”字,再次强调了人们感受到的汽车、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所造成的压力,并试图通过戏谑调侃来进行掩饰。

在网络词汇中还有“客”这个字。网民们以“客”字创造的网络词汇,它最早的来源是“黑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其本义:指“精通计算机技术,善于从互联网中发现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人。”另一个解释是“通过互联网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的人”。用“客”组成的网络词汇,显然吸取了这两种解释的含义,但其意思的比重更倾向于后者,即“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的人。”在共同属性之下,把“客”的含义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就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后来人们模仿黑客的结构,由衍生出更多的“客”类词汇。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某领”产生出的跨语义新词“白领、金领、粉领、蓝领、黑领”。

在网络词汇中,不但有后缀,也有前缀。例如“裸”这个字。网民们以“裸”字创造的网络词汇如:“裸婚、裸考、裸奔”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其本义:指“露出,没有遮盖,另一个意思是除了自身外,什么都不附带的”。显然,网民们创造的这个“某裸”的词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义。“有‘光光的意思,有‘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有‘一无所有的意思”。尽管这样,却看不到他们有一丝的抱怨,相反却表达出了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新词语往往是对已有范畴或概念进行意义上的延伸和拓展,其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一个词可以从最基本的意思派生出许多新概念,这个概念是新词语中派生词的出现或者是词缀的出现,产生并构成许多新词词汇和语句。

网络新词可以突破原语义范畴,生成与本义完全不同的词义。例如“晒”这个字。“晒”这个字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太阳的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但是这个“晒”字在网络上已经进行了跨语义的转变,“晒”字表示“展示自己的东西、信息”。实际上,“晒”字已经不仅局限在展示自己,还可以是别人;不仅仅是本单位还可以是别的单位、集体;它不仅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办公室或是互联网上晒,也可以通过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晒,比如电视、广播等媒体。这个“晒”字,就是一个原型范畴中的族群,循着这个基本的意义,就可以延伸拓展出许多以“晒”字组成的词。

网络词汇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关键字词的代入,白微博出现以来,“微”字开始成为网络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它的本意是“小、少、细”,但随着网络的传播和再造,各种以“微”开头的跨语义组成的词语越来越多,如“微客、微贷、微信、微博控、微生活、微博问政、微产阶级”等。

从网络词汇的情况分析,新词的出现往往是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衍生而扩展,网络词汇反映社会变化,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人机交互的结果。词义的研究离不开认知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由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原型范畴理论衍生出的网络词汇遵循原型理论的规律。新的网络词汇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的产生,而语言作为反映社会、反映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状态的一面镜子,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我们这个世界的发展变化。

我们在研究原型范畴理论的时候,还有一种语言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网络词汇的非范畴化现象。根据网络交际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网络经济的隐秘性、开放性、经济性、交互性、结构性和辐射性等诸多原因和性质,其变化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网络新词对语言常规的突破,这种网络语言的诸多的变异现象,在原型范畴化理论中很难解释,故有的研究者把语言的这类现象解释为非范畴化理论。在本文,我们还会研究一定量的非范畴化现象,这种现象能够给网络词汇中的非理性、难解释的、不合适的、非常规的组词方式进行合理的解释,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词范畴属性的动态性。

我们知道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词:“很某”。对于这样一个类型的新词,我们脱口就可以说出很多,足见这个词的流行与受人欢迎的程度。“结构的研究在注重名词类别的描写和语义特征分析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理据性的深刻探究。“很十名词”这一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明确存在的。副词之所以能够修饰名词,其深层原因和制约因素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修饰语副词,而主要在于那些被修饰的名词一一或者是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7]。

这个结构是“程度副词十名词”结构。副词修饰名词是允许的,很多实例可以证明。而网絡词汇出现的这个结构,则显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例如:“很淑女”。“很”是一个程度副词,“淑女”则是一个名词,这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娴静温柔的窈窕淑女,表述中的一个“很淑女”,便使一个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实,这个网络词汇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由于这种结构,非常能表达女人的脆弱多情、妩媚、娇滴滴和温柔等诸方面,因而产生了很大的辐射力。

“很”加名词,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结构非常简洁,非常生动也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因为如此,同类的许多副词修饰名词的语句就流行开来。把“很”这样一个程度副词,当成一个原型范畴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与一些名词结合,如“很中国、很广州、很美国、很风度、很个性、很阳光、很男人、很巴黎等等”。因为这种副词修饰名词结构,有着简洁生动的特点,因而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当然会迅速的流行开来。

网络是一个展示大家智慧的舞台,往往在社会上或者在新闻事件中,出现一件事情,牵动了大家的兴奋点,就有可能引发广大网民的热议,由此就能产生出一个受人欢迎的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近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如:网民们经常就某一事件进行非常形象生动的模仿,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文艺作品,或者是某些人的一句话,他们都可以成为网民们的模仿对象。而且网民们在模仿的同时,还进行内容上的演绎或者刻意造成内容和形式上的错位,以打造幽默、诙谐、讽刺的效果。特定的语言系统中的范畴化包含了对不同词类的划分界定,相同的词汇中的成员,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共性特征,与之相对的非常规范畴化,则打破了此类范畴原有的平衡状态,实现了新的突破,部分范畴属性特征也消失,同时范畴属性成员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即名词变成动词。

例如:“有事伊妹我。你知道我在QQ你吗?你今天googlc了吗?百度一下吧”。这些例句的名词都出现了此类范畴属性的转移。名词转用为动词,使我们感受到网络语言的简洁、生动、风趣、幽默,而且朗朗上口,这些例句在网络上频繁使用,颇受网民的欢迎。

“名词化现象,或名词、介词、连接词等用为动词,或其它词类之间的转用等。如‘鸡肋(名词)可以转化为‘有点鸡肋,形容词,‘百度,网(名词)可以转化为‘百度一下,(动词)”[8]。在网络的语境中,程度副词的使用,就是打破传统常规的要求,经常出现在非范畴化的表现中。

实践证明,由形容词变成副词的一些词在网络上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因而这样的网络新词出现的比较多。例如:“爆、巨、狂、酷、超强、顶、严重支持”等奇异组合的网络新词频繁出现,日益风行于网络上。还有形容词变成动词,比如“黑”字,例句如:“一些著名的网站最近被黑了”“高级黑”等。“黑”应该是黑客的省略,而网络词语使其内容进行了夸大,充分体现出其幽默诙谐的特点。还有我们去饭店吃饭,就常常被调侃成“周末我们一起去腐败一回吧”!形容放开地娱乐一件事,往往被说成“好好的酷了一把”。形容词经历的词类非范畴化的变异,具有了其它词性的特征。

另外,有些网民突破常规语法,大量使用白创的叠音词,比如把“花朵”叫“花花”,把“东西”叫“东东”“么么哒”“萌萌达”等等,满足网络词汇情感方面所流露的天真调皮等性格的需求;称人为“笨笨”等,表达某种爱的情感,常用于女性之间,调皮心态及亲密之情不言而喻。

总之,在认知语言学里,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语义分析理论,是用来说明人们形成、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心理过程的,语言的基本单元词构成了具有原型效应的概念范畴,我们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词汇中边界模糊性、跨语义变异以及非范畴化的分析,可以得出大多网络词汇都是随着所指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最终经过语义延伸而成为网络常用词汇,这都是由语义的演变发展而决定的。社会发生变化,语言的模式也总是跟着变化。网络时代加速了人类的认知系统和原系统的更新换代,表现为对大量现有的表达形式的改造翻新、重新利用,或是扩大现有词汇的范畴,或是创造出一个新的词义,使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产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R()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rnantic Categories[J]. Journal of Experirn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5(10-1).

[4] LAK()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Vyvyan Evans, Melanie Green.

[5]束定芳,认知语言学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6]梁艳艳,原型范畴理论和现代汉语新词语[J].现代语文,2015(8):111-112.

[7]方子剑,从原型范畴角度论证“程度副涮十名同”结构的理据[J].山西大学学报,2015(1):20-22.

[8]支炜华,王峰,贾彩辰.网媒热词的隐喻探微以‘给力、‘神马、‘浮云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0 -43.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汉语“为”字句感情色彩义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