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反哺体系的构建

2019-10-21 10:26孙维佳
科技风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资助育人

摘要: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涉及人数众多,在这庞大的群体中,困难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从国家到地方到各高校,“奖、助、贷、勤、补、免”的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在资助力度和受助范围都在逐年递增的同时,心理资助、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在资助政策的落实中已越来越被重视和系统化,然而反哺教育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还显缺失,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中亟待构建反哺体系。

关键词: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功能缺失;反哺体系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在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研究生招生64.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37.85万人,在校生2625.30万人,毕业生680.8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36.75万人,在校生635.94万人,毕业生236.26万人,到了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此项数据表明,高等教育涉及人数众多,在这庞大的群体中,困难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从国家到地方到各高校,“奖、助、贷、勤、补、免”的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一、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架构现状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曾经,教育的视野局限在学生的课业上,成绩好是学生获得一切出路的途径,随着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推进,“教育”已不在局限于教授知识,而是有了更加宽泛的含义,例如意识形态的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等等。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本着“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的宗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有了一系列可以帮助其完成学业的措施。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国家助学贷款辅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可以解决学费、住宿费的问题;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可以解决生活费的问题;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自2007年我国着力构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资助资金连续九年保持高速增长,到2015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比上年增加52.87亿元,增幅31.66%。

二、我国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及其缺陷

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的基石是不让贫穷阻止了学生求学深造的脚步,最初给予困难生物质上的资助,各高校在资助政策的落实上也仅仅是分配名额,发放钱物。近年来,时有报道困难生心理问题的新闻,原生家庭的贫穷让他们自卑、封闭、与人交往困难,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中不乏通过勤工助学、拿奖学金等自身努力,缓解生存压力甚至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但是,必须看到,“贫困”绝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经济指标,也是主观心理感受问题。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说:“极端的贫困和社会排斥是对人类尊严的难以容忍的侵犯。”困难生不仅仅缺衣少食,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做人的尊严、人格、权利和平等。因此,得到必要的物质资助不是对困难生资助的全部,这也使得资助体系在構建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对困难生自立的教育上,还要立足在自尊自强的教育上,多年的实践,让资助体系这种双管齐下的育人功能得以彰显。

然而,在不断巩固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同时,反哺功能的缺失开始成为新的问题。我国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助学金是香饽饽,因国家助学金的获得没有成绩的门槛,家庭的困难程度决定了获得国家助学金的资格和等级,故而在评定过程中出现比穷的现象,也出现不怕比穷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及其家庭争相比穷,把这种“不劳而获”视为理所应当,且不可旁落他人。这种理所应当的思想让他们只认为这是国家和学校“亏欠”他们的,而缺失应该有所付出的意识,这也成为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短板。

三、我国现行大学生资助反哺体系的构建

为切实减轻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帮助其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国家资助保障困难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资助体系的目的。十年来,大学生资助体系在健全,也在健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资助工作的物质助人、精神育人已经成为常态,那么,在这个体系中再加入反哺的内容是值得实践的。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是有困难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的命运,又反身为母校做贡献的事例,这确实是一种正能量的宣传,然而点不能代表面,个别困难生的优秀以及反哺行为不能代替整个困难生群体,虽然诸如南京大学有反哺社团这样的组织,但是这样的社团并非为受助困难生专有的社团,他们所践行的反哺也不是困难生对学校和社会应当表达回馈的反哺。当下,让困难生对学校、对社会进行全面反哺的体系在整个资助体系中是缺失的。

互动是很多领域都倡导的,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这种互动就体现为国家、学校对困难生的资助,以及困难生得到资助后对学校和社会的回馈。回馈并非一定是金钱、物质,也可以是劳动。例如,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拟在困难生中实行公益劳动制度,即受助困难生每学年必须完成一定时长的公益劳动,可以是为学校,也可以是为社会团体,公益劳动鉴定卡上由用工单位或学校的指定部门进行核算,全学年累计达到40小时的公益劳动时长才可申请下一学年度的受助资格。这样强制性的反哺规定,貌似比国家政策要严苛很多,却是迈出的反哺教育第一步。在美国,高中生在整个高中阶段要完成至少120小时的义工才能参加高考,在高考成绩的配比中,义工时长占了很重的部分;台湾建国大学的校纪校规中明确规定,拿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参加义务劳动。这说明,将受助与公益想关联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以实践,强制反哺是因为现在的困难生还缺乏这样的意识,在资助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构建起反哺体系,是为了培养受助学生形成反哺的意识,不将受助看得理所应当,不“穷”得心安理得,只有具备了意识,才有可能将意识幻化为功能,把反哺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困难生骨子里的本能,必将助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阚言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现代交际,2016(22).

[2]刘海军.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0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多维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JBFDY347)

作者简介:孙维佳(1981),女,浙江奉化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资助育人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