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坪楚
[摘 要] 关怀伦理将“关怀”作为其核心道德准则,对我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树立关怀理念、确立关怀关系、培养关怀情感、探索关怀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关怀伦理视域下当代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从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四个方面探讨关怀伦理为高校精准资助带来的启示,对高校做好精准资助工作、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关怀伦理;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26-02
一、关怀伦理的内涵
“关怀”是关怀伦理的核心概念,它意味着对某人或某事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如今关怀伦理作为适用于社会普遍人际交往的理论,它强调关怀的情境性,同时强调关怀存在于一种相互的关系中。
关怀伦理认为关怀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所处的情境。关怀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包括关心、照顾、给予关怀和接受关怀四个方面。关心是关怀的前提,意味着认识到被关怀对象的需要,并且做出应该满足需要的价值评价;照顾意味着对所认识的需要负起某种责任,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它;给予关怀意味着直接满足关怀对象的需要,要求关怀者与关怀对象发生联系;接受关怀指关怀对象能够对获得的关怀做出反应,确保关怀的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二、关怀伦理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
关怀伦理将“关怀”作为其核心道德准则,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关怀伦理有其特殊的价值取向。
(一)树立关怀的资助理念
高校贫困生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关怀伦理的角度来看,高校资助工作应树立关怀理念,意味着要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从以经济资助为主扩展到精神需求满足,将“关注”上升为“关怀”。在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中,“关怀”和“关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怀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希望使贫困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情感,并且为此做出努力,而关注仅是重视贫困生问题并未有关怀意味。
(二)确立关怀的资助关系
关怀伦理认为关怀是一种关系,在关怀关系中最有意义的关怀便是帮助他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帮助他人的自我实现需将建立在可信赖的人际关系上,而这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关怀和被重视。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资助双方需要建立相互信赖的伦理关系。关怀关系的建立一般开始于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对贫困学生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对被关怀的感受。
(三)培养关怀的资助情感
关怀伦理的核心是关怀的情感。关怀伦理学认为,人性中有一种情感,人与人之间时常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这就是“移情”。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积极发挥道德情感协调和激励作用,对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感同身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在帮扶过程中要以资助体系为依托,注重对关怀对象给予关怀情感,用精神激励来弥补物质给予的不足。因此,关怀情感更加从深层满足受助学生的需求,使资助工作更充满人性关怀。
(四)探索关怀的资助方式
关怀伦理以强调差异性为其重要特点,因此能够以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在当今社会,价值逐渐趋向多元化,个性发展使人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公平公正原则虽然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利益的分配,但在关怀伦理看来,作为伦理原则的重要维度“关怀”弥补了公平公正原则带来的一刀切的不足。关怀伦理认为不能忽视具体情境而过分强调原则,也不应忽视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过多地强调统一标准。因此,关怀方式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就是能够结合贫困生的特殊需要展开工作,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关怀的情感。
三、关懷伦理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启示
“所谓精准资助,即找准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效能,具体体现在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以及效能精准等方面”(P108)关怀伦理作为一种强调关系、情感和情境的伦理学,它要求资助工作应以经济资助为基础,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贫困生的需求体系提供具体的关怀内容,改进关怀形式,促进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面发展。
(一)对象精准,确立真正的关怀对象
资助对象精准,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首要问题。“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力求“资助对象”上更加精准,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有”。因此,对象精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谁能够成为被关怀对象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对贫困的全面定义。在关怀伦理看来,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意味着能力的贫困。因此,高校在确定贫困对象时,除了从经济维度进行考查,还要从能力的维度考查,使高校资助工作关怀到真正的贫困学生。
(二)需求精准,提供全面具体的关怀内容
习总书记曾指出,应坚持因人因地,分析区别不同的贫困类型、贫困原因,做到对症下药。这就要求精准资助需要建立在对需求的充分考虑上,这也是关怀伦理所认同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五种层次,除了物质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纵观当前资助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着力满足物质性需求。解决物质的匮乏是贫困生最为迫切的需求。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独自完成学业。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应积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不仅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自食其力的过程中有获得感,从而树立自信心。
2.不断发展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贫困生在社交上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够在大学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敞开心扉,甚至有时会出现抵制心理。但当前高校在审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时候通常需要班级同学参与民主评议,这无疑对贫困生带来更多心理负担,增加他们的不安全感。因此,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应注意避免给贫困生造成心理伤害。关怀的感情是敏感的,应及时并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防止给学生的自尊心带来伤害。
3.引导实现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贫困生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面对竞争激烈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普遍偏低。他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大多停留在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层次较低。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也应注重引导他们发展高级需要的实现。关怀的目的在于培养受关怀者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独立的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形式精准,采取多样的关怀方式
形式精准,资助工作中应采取受助者易于接受并有着良好效果的资助形式。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但在关怀伦理看来,这种物质层面的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贫困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其彻底脱离贫困。为此需要改进资助工作形式:
1.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目前的资助侧重于物质性资助,忽视了精神关怀。为此,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在提供常规资助服务的同时,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各种渠道为贫困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力得到锻炼。例如,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资金,鼓励贫困生在校期间积极创业。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
2.输血型与造血型资助相结合。我国当前的助学体系主要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很少有促进贫困大学生能力发展的资助项目。为此需要结合造血型资助,如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制度,通过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技术含量,与专业相结合发动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称与非对称资助相结合。目前的资助工作,很少考虑到贫困生的责任问题。因此,在对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心态,不思进取。因此,在资助工作中需要增加对称资助的内容,把助学金、学费减免同贫困生的在校表现挂钩。根据贫困学生的在校表现,提高或降低资助级别。
4.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我国大多高校都是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下展开资助工作,很少针对贫困原因、贫困类型、脱贫需求等情况专门设计的适合每位学生的资助项目。因此,高校在精准资助中一方面坚持国家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设计符合学生特殊情况的资助项目,实现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
(四)效能精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效能精准是资助工作力求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关怀伦理看来,效能精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从公平公正的角度考查,还需要以关怀为价值标准,从学生经济性发展、学习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作为评价资助效益的指标。
1.经济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基础。当前我国资助体系应将公正与关怀两个维度相结合。一方面资助建立在高校的平均消费水平上,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程序、方法要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贫困原因大多来自家庭,要建立贫困生及其家庭经济情况的监测机制,提升风险的预警和防御能力。
2.学习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核心。研究发现:“学生资助显著地降低了个人学业失败的可能性,增加投入学习的时间,从而最终提高学习成绩。”(P101~108)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学习性发展: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行为上,包括学生上课是否按时上课、上课效率以及课后的复习情况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效果上,包括学习成绩排名、获取证书情况等情况。
3.社会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归宿。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学有所长,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在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精准资助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完成国家基本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更加深入全面的资助形式。关怀伦理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从理念、关系、情感和方式上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同时,关怀伦理又从对象、需求、形式和效能四个方面启示着高校具体的精准资助工作,为真正实现精准资助、促进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水平、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6(1).
[2]高靓.“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03-12.
[3]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4]周山东.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关怀伦理审思[J].长沙大学学报,2016(6).
[5]崔翠翠.关怀伦理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关系审视[J].科学文汇,2016(2).
[6]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
[7]高飞.关怀伦理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理念的价值构架[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2(9).
[8]陈登科.伦理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关怀[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5(3).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