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协同推进探究

2019-10-21 11:53覃文松周旺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覃文松 周旺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主体职责差异为逻辑起点,提出完善国家引导机制、健全省级推进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施机制、激发企业参与机制的四大主体协同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策略。只有通过四大主体协同推进,才能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认可、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  协同推进

[作者简介]覃文松(1973- ),男,广西桂平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周旺(1965- ),男,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GXGZJG2018B020)、 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17A026)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专项研究“广西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6ZZC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058-0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文章拟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主体职责差异出发,探讨协同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策略,以期对“双高计划”的具体推进落实有所启示。

一、完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国家引导机制

(一)建立项目动态竞争机制

1.建立动态激励的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产生机制。建议基于专业建设数据,采用认定方式遴选产生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首先,组建专家委员会,论证明确认定标准。其次,专家委员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科研成果、人才市场反馈、毕业生薪酬、行业企业用人评价等专业建设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项目建设候选建议,确定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范围及数量等。最后,根据国家或区域战略、质量优先、特殊需求等原则,依照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专业项目。

2.建立国家级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大类总量调控机制。《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建设150个左右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的总量目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设周期及阶段的建设总量及其在专业大类或专业类的分布。当前,高职专业19个大类,99个专业类,专业数共769个,全国专业布点56000多个。要科学确定国家层面的高水平专业在各类专业的布局总量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各区域专业类布点,保持合理的全国及区域性的竞争格局。高水平专业大类或专业类布点总量控制机制,可参考完全竞争行业产业竞争格局进行布局设点。例如,全球汽车主要由通用、福特、丰田、大众、宝马、奔驰、雪铁龙等公司品牌构成供给主体,其质量标准代表行业水平。国内汽车则由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等提供70%以上产销量。完全竞争产业均存在全球性竞争格局及区域性竞争格局分布,如美国汽车市场主要由通用及福特等供给,德国则以大众、宝马、奥迪等为主供给。因此,各类专业群布点要保持合理的竞争格局,以竞争促进质量提高。

3.完善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认定标准、建设任务书完成情况及专业评估结果,在建设周期内对排名靠后的专业点,调整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库,对其他专业建设绩效突出的专业点,递增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設项目库。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项目建设,不再搞终身制或固定荣誉制,而是根据产业需要及各专业建设绩效状况适时调整,促进专业建设主体的持续改进。

(二)完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

1.提高中央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水平。首先,提高中央财政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投入。2016年、2017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投入分别为1828亿元、2023亿元,而中央财政2016年、2017年各安排176亿元、177亿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支持各地在优化中职学校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中职学校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培养培训等项目。以上资金含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投入,其中年均用于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到100亿元。可见,中央财政对中职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总投入低于10%。如果能把中央财政投入提高至10%,那么每年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央财政投入将超过180亿元。其次,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专项经费。有学者提出增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专项经费的办法,对于国家级高水平院校及专业建设项目,建议采用央财引领、省级财政统筹、地方财政配套的方式建立合理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经费来源。因此,建议明确年度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资金需求,确定中央财政投入、省级财政投入、学校投入的比例,以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引导各省及各学校加大投入。

2.完善竞争性资金分配支持机制。国家相关部门负责框算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专业建设项目资金需求,要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在各省的布局及各省人均可用财力、生均拨款水平、基本办学条件相关指标、办学质量、投入努力程度等,合理确定中央财政资金对各省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投入的分担比例。例如,可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按20%、40%、60%的比例进行中央财政投入。同时,可探索建立按照多因素指标评价排名给予经费支持的竞争性资金支持模式,多因素指标评价主要考虑学生选择、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因素。

(三)建立科学的专业评估机制

1.科学设计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应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人才贡献度、学生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国际化发展、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标志性成果等至少7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可适当设3~5个二级指标。

2.科学采集数据及激发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通过建立具有较强公信力的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参加的评估机制,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评价监督机制依然停留在行政行为层面的现象。首先,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专业建设过程数据。其次,收集并整理人才市场反馈数据,尤其是合作企业、用人企业的信息数据。最后,科学确定专业评估主体。一是引入外部评估,外部评估需要有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第三方机构等多主体参与,并且参与评估的各主体数量应当满足客观公正获得信息的需要。二是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如毕业生可以校友身份参与对专业课程、学校管理等因素的评估,家长以访客身份参与对子女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精神状态等因素的评估。三是完善教育行政及高职院校内部评估等多主体参与的模式,体现质量影响的全员性及全程性,确保不同主体都能以适当的方式参与评估。

二、健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省级统筹推进机制

(一)健全省级统筹推进组织机制

1.完善省级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组织机制。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的任务,但是缺乏各建设主体责任必须采取的相对清晰的实施措施,出现省区及院校观望现象。例如,在教育部通报中,2016年,黑龙江、海南、贵州、西藏、甘肃5个省份项目启动率低于60%,北京、黑龙江、浙江、山东、海南、西藏、甘肃、新疆8个省份项目布点启动率低于60%;2017年,新疆任务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宁夏4个省份项目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3个省份启动项目实际布点率低于7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部分省份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推进的组织机制不完善。

2.出台省级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各省层面也出台了关于一流大学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措施及步骤安排等。在此基础上,省级层面需要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目标、建设机制、主体责任、资金安排、验收评估标准等,明确各高职院校的建设预期,以加强过程管理,提供更多的建设指导。

(二)完善省级资金投入机制

1.加强省级专项资金统筹。各省份需要根据各地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基础状况做出资金需求测算,制定资金需求基本标准,明确专业建设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当地产业的基本需求。部分省区安排十多万元支持一个高水平专业或安排200万元给予每个高职院校建设若干个高水平专业(群)的资金支持,这属于有多少资金就安排多少的现象,缺乏统筹安排。因此,各省份需要研究示范专业或骨干专业升级为中国特色高水平建设的资金投入标准,根据资金能力确定各年度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数量。

2.实施差异化的生均拨款政策。一是实施差异化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在省域实现对高职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年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二是确保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生均拨款平均水平高于非特色高水平专业的生均拨款。有学者提出,采用增加生均拨款的办法,即工科类每专业每人2500元/年均,经管类专业每人2000元/年均。相应地,还要明确同一专业全省一般不超过 2 个分布点,个别人才需求特别紧缺的可以达到 3 个。总之,各省份要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核心评价指标,制定科学的生均拨款参数指标。

(三)加强服务支持与过程管理

1.完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支持。首先,省级政府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举办者、各地政府及部门、大型企业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情况的督促与检查。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行业协会、各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要针对当地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师资培养、建设标准制定等问题组织开展研究,解决专业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最后,省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人才市场要加强各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及专业大类、人才需求层次的统计口径能够对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使人才端与人才培养供给端相一致,增强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对求职者以及职业院校的针对性服务。

2.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管理。各省份要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管理信息平台,要求各专业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定期或随时将项目建设过程信息及结果及时上传管理平台,加强过程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项目启动及过程随机性检查等项目建设过程检查,及时针对检查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

三、强化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实施机制

(一)契合需求与聚焦服务能力建设

1.契合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科学确定专业建设点。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基础,契合区域重点优势产业需求,对接区域职业教育引领的需要,布局完善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体系。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的选择必须对接重点支柱产业链的需求,对接区域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需要,具有紧密的校企合作、深度的产教融合,确保成为当地产业离不开、教育行业发展离不开的专业。要建立梯级递进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专业布点机制,如可分别实施6~7个、3~4个、1~2个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专业建设点,竞争性投入建设。

2.聚焦服务能力提升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主动性,以解决地方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服务上多下功夫。高职院校必须找准专业建設的特色点及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开展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建设,尤其是集中资源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建设,真正提高教师服务能力及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否则,专业无法有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也不能促进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企业就会寻找有更强服务能力的专业教育或专业人才,专业的可替代性增强,就容易成为当地可离开的专业。

(二)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

1.加大投入设立校级专项资金。首先,提高教育事业收入经费投入教学的比例,建设期内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10个百分点,严格按项目实施配套资金。其次,将原质量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设备采购、师资培训、科技研发、国际化发展等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项目专项资金。

2.适当利用社会资金。建议优先选择国外贷款,从贷款成本角度分析,与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相比有优势。以德国复兴银行为例,德国复兴银行贷款还款期较长、利率低,能减轻承贷方的经济压力和还贷压力。按照2019年4月10日欧洲银行12个月EURIBOR为0. 20214%,考虑转贷手续费后,计算得年利率约2.1%,而同期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约为4.8%。因此,采用德国复兴银行贷款成本较低。与他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比,德国复兴银行贷款的利率也相对较低。另外,德国复兴银行贷款设备购置通过国际招标,不受本国或指定第三国设备采购比例限制,既能保证采购到教学所需实验实训先进设备,又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三)健全专业建设质量保证机制

1.健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决策指挥系统,完善目标与标准链。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基础及区域其他院校专业建设特点,选择标杆院校参照系,编制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成效等。其次,根据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方案,编制各专业建设方案,各专业建设目标、预期成果等要能够对接匹配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方案的目标、预期成果的要求,落实任务分解。最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方案需要围绕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资源环境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发展、国际化发展、社会服务等核心要素设计目标、成果、投入与措施等,形成专业建设目标对接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完整链条。

2.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诊改。加强前台管理,实施包括专业调研、专业建设标准研制、方案编制、资源建设、支持服务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生成、专业自诊、诊断性考核、专业建设改进在内的专业建设质量循环诊断与改进过程管理;强化后台分析,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方案为起点,组织资源建设,提高支持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建设成效及分析存在的问题,组织各主体实施改进的全面质量提高循环,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具体过程见下图)。

四、促进企业参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

(一)落实政策,激励企业参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

1.落实税收减免及学生实习保险政策,激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相关部门必须落实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政策要求,切实减轻因接收学生实习或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而产生的费用负担。职业院校要落实学生实习强制保险政策,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这也是为接收实习学生企业提供权益保障的激励措施。

2.健全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机制。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等形式,探索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位于校内或合作企业的技术技能实训设施;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充分利用双方的实训设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企业积极鼓励技术骨干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企业遴选岗位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编制、课程建设,开展行业技术讲座等。尤其是校企要共同进行企业内训资料开发等,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需求反映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具备条件的各项目主体应主动对接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需求的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学徒岗位,校企联合招收学员,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方式开展学徒培养。通过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质技术师资及职业岗位实训的优势,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院校的理论教学等优势,为行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生力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激励企业参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具备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分别承担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任务,接受教师定期到企业开展工程技术实践、专业技能实训等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企业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可通过企业单独建设或行业企业联合建设等,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企业训练师资、实践项目、职业岗位、企业员工培训任务等多种方式。

(三)建立省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建立省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提供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用人需求变化等信息,利于职业院校及时利用信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或提供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服务。运用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职业院校提供学校办学资源、学生资源及技术服务资源等,为企业寻找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服务或研发支持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节约校企双方合作成本并提高效率,为校企双方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只有通过国家引导、省级组织、院校主体实施、企业积极参与实现四方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建成当地离不开、内业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专业。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打造高职教育的“中国样本”[N].光明日报,2018-03-22.

[2]马建富.构建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教职成司函〔2017〕33号)[Z].2017-04-14.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2017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执行情况及有关工作完成情况的通报(教职成司函〔2018〕51号)[Z].2018-04-12.

[5]周建松,孔德兰,郭福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6]张勤.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浅析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