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亮 胡静 曹小兵
[摘要]随着国务院确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教育履行“培训”职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从必要性分析和现状调查入手,认为高职院校要主动牵头、率先作为,建设职后教育机构,创新职后教育投入形式,提升职后教育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在职后教育服务中寻合作,在区域经济贡献中求发展”,紧密围绕区域企业和毕业生的职后教育需求,探索实施以“分阶段、多样化、终身制”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后跟踪培养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职后教育 跟踪培养
[作者简介]富国亮(1982- ),男,河北邢台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胡静(1982- ),女,河北邢台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天津 300350)曹小兵(1984- ),男,江苏南通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后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JA15038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051-0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方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培训”职能重新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对象普惠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管理规范化,大规模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履行“培训”职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96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已经明确,职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更加重视“职前”的学历教育,“培训”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悄然兴起,现有的产业形态、职业体系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这将全方位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和职业成长方式。单凭“职前”的学校职业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待“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职业院校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遍布我国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此规模宏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发挥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这个群体的职后教育需求也正在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和关注。
1.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劳永逸、一步到位,一门技术‘管一辈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早已不复存在。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正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成长挑战,其职后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决策部署,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面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的职后教育,已经成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开展毕业生职后教育是职业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因为“职前教育”自身的局限性和“职后教育”长期的弱化缺失,出现了吸引力不足、生源数量与质量下降,企业认可度不高、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存在落差,社会贡献度不够、直接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等一系列问题,且已成为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职后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努力突破“职前教育”局限、实现“职前”和“职后”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企业发展和毕业生成长、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终身系统培养的迫切需要,更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3.企业发展和毕业生职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在职场上的比拼最终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较量。职后教育作为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和职业成长最有效的手段,正在被广大企业和毕业生群体所认同和重视。对企业而言,职后教育为企业稳定人才队伍和选用人才提供了“持续保障”,解决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直接推动企业员工队伍职业素质提升,还能够助力创新型、学习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毕业生而言,职后教育为毕业生职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成长帮扶”,成为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坚强后盾”,不仅能帮助毕业生快速完成入职适岗和技术技能提升,还能够针对毕业生入职后不同阶段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和具体帮扶,在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摸清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后教育现状,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并选取在京津冀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重点从职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了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2份。从相关资料和调研情况来看,我国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也发现当前职后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和需求矛盾,以及职后教育在区域、行业和企业间的发展差异仍较大。
1.职后教育的供给情况。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技能机构2万多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8000多个。”职业技能培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针对企业在职员工的职后教育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且存在供给层次较低、供给形式单一等问题。
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近三年“从没”和“较少”参加职后教育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分别占16.3%和42.3%,合计接近六成;而在参加过的职后教育中,基本岗位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占到了77.6%和13.2%,合计超过了九成,而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和高级职业素养培训占比仅为6.2%和3.0%;在培训供给来源上,由企业自行组织的占到了62.5%,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组织提供的仅为6.6%、10.2%和20.7%,其中职业院校的职后教育供给明显弱化和不足。
2.职后教育的需求情况。《201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校均6662人,毕业生351.64万人。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群体存在着巨大的职后教育需求。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后教育表现出需求形式多样、需求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实际等特点。
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几乎全部的企业和超过九成的毕业生表示“需要”和“特别需要”职后教育;而在对培训类型的需求上,基本岗位技能培训、技术技能提升培训、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和高级职业素养培训四种类型分别占比26.4%、36.2%、21.2%和16.2%,这与供给的调查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别。另外,在对培训教师的需求上,按受欢迎程度分别为行业专家、职业院校教师、社会培训机构教师、企业内部培训教师等;在对培训形式的需求上,按受欢迎程度分别为现场理实一体教学、网络课程自学、远程视频教学、现场理论教学等。
3.职后教育的差異化情况。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区域、行业和企业间的职后教育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总体上与其发展状况相一致: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发展较好的行业、企业,其职后教育也相对较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其职后教育发展情况也相对较差。
另外,在相同的区域和行业中,规模较大企业的职后教育情况明显较好。例如,在装备制造行业,几乎全部的大型企业和部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均具有较高比例的职后教育投入,配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师资,培养目标和计划明确,培训效果较好,其员工对职后教育的平均满意率达到了62.5%;而在大部分的中小微企业中,职后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企业,职后教育缺失严重,一般只开展一些急需的基本岗位技能培训,缺少系统、规范的组织和规划,其员工对职后教育的平均满意率仅为17.9%。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小微企业,其职后教育难以满足企业和员工需要。尽管很多企业已高度重视职后教育,但因自身发展、资金、师资和场地等原因,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仍无力组织和承担职后教育。
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可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阶段的第一责任主体是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将“新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场“新手”;职后阶段的第一责任主体转变成了企业,“新手”将在企业中逐渐成长为“熟手、能手、大师”。职后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需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毕业生成长需求的高职院校主动牵头、率先作为,在校企深度互信的基础上,建设职后教育机构,创新职后教育投入形式,提升职后教育水平。
1.高职院校主动牵头,建设职后教育机构。尽管高职院校不是职后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但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毕业生是职业院校的“作品”,开展职后跟踪培养是对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负责,也是对用人单位的“售后跟踪服务”。高职院校最了解区域经济、企业和毕业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具有一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最适合紧抓国家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理念,以院校方为主,主动牵头建设职后教育机构。该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要相对独立,立足区域主要产业群,紧密依托院校优势专业群,以培养毕业生的职后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企业可通过主体合作、联合培养和购买服务三种方式参与机构共建。
主体合作为职后教育机构的核心合作形式,高职院校选择前期合作基础深厚、毕业生就业数量多、发展前景好的区域企业,校企共同规划职后教育机构的发展,共同提供和投入建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共同决策机构的日常管理运行,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等,高职院校和共建企业同为职后教育机构的主体单位,主体合作企业不宜过多。联合培养为职后教育机构的主要合作形式,一般选择具有一定前期校企合作基础的企业,优先选择在职前职业教育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的企业,将“双主体、双导师”延续到职后,校企共同规划和制订毕业生职后教育培养方案,为每位毕业生建立职后培养档案,实施跟踪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辐射到企业全体员工。购买服务为职后教育机构的基础合作形式,其最终目标是将培育发展成为联合培养,购买服务也不是简单的买断式培训,企业必须深入参与到职后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充分了解、分析企业和员工需求的前提下,科学、系统地制订职后教育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既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也充分考虑企业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率先作为,创新职后教育投入形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投入永远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职后教育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对于职后教育,企业投入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但因为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职后教育很难“立竿见影”,导致很多企业认为职后教育“难以得到预期的回报”,因此投入积极性不高。开展职后教育,首先需要高职院校转变发展理念,将职后教育纳入院校发展规划,敢于投入、创新投入、率先投入,主动牵头建立机构并实施教育服务;其次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资金和项目方面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吸引企业投入职后教育,创新企业投入形式,改变单一的“购买式”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将相关资源作为职后教育投入等。
在初始阶段,高职院校将职后教育纳入自身发展规划,按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补足职业教育的“培训”短板,学校率先投入,在产业聚集区投资建立培训中心、与合作企业共建“厂中校”、在院校建设专门的职后教育场所等;同时,动员和引导“主体合作”企业共同投入,包括投入资金、仪器设备、场所设施和企业师资等,校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开展职后教育,形成示范效应。在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持续加大职后教育机构的投入,重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升职后教育能力,扩大辐射影响范围,开始对“主体合作”以外企业开展教育服务,其日常运行经费由校企统筹解决;创新投入方式,鼓励合作企业将实际生产、经营资源作为职后教育投入,允许小微企业尤其是毕业生开办的初创企业,以小部分股份股权置换职后教育机构的全程孵化和培训服务。在深化阶段,职后教育机构实现规范、高效运行,高职院校继续投入,并纳入院校正常预算体系,侧重探索基于校企深度互信的高层次联合培养,将设备设施、岗位环境以及企业师资等作为合作企业的投入必选项,提高职后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资源投入。
3.校企深度互信合作,提升职后教育水平。当前,职后教育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职后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培养周期固定的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是没有“终点”的终身教育,伴随毕业生从“新手”成长为“熟手、能手和大师”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既要立足于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还要重视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提升职后教育水平,单独依靠企业和院校任何一方,都存在先天不足,必须紧密围绕企业生产一线,同时密切依托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深度互信、产教融合,真正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乃至校企命运共同体,确保职后教育水平的切实提升。
一是要提升职后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高水平的职后教育团队是职后教育能力的根本保证,必须由校企深度互信合作设立,立足区域产业群和院校专业群,且相对独立和稳定。职后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校企双导师和专职教学团队组成,主体合作和聯合培养企业必须选派优秀骨干担任导师或承担职后教育任务,深度参与职后教育培养工作。双导师制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效措施,可以延续和借鉴职前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培养,为每位学员指定两位导师,一位是对其教育情况较为了解的资深院校教师,一位是能对其职业成长进行教导的优秀企业师傅,双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毕业生的职后成长和发展提供引导与帮扶,终身负责。相对专职化的教学团队主要承担职后教育课程,其中由企业教师承担的课程不少于40%,校企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企业骨干参与职后教育,营造以参与职后教育教学为荣的良好氛围,同时为教学团队人员减免相应的生产或职前教学工作量,提供充分的职后工作时间,并在工资待遇、绩效奖励、职称职级等方面给予合理关注和侧重。另外,院校方参与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定期企业实践”制度,尤其是到主体合作和联合培养企业开展深度实践与学习,企业方参与人员必须接受由院校方提供的关于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集中培训。校企共同鼓励双方师资和学员组成科研攻关小组,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生产线改造等高水平研发工作,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反哺职后教育。
二是要提高职后人才培养能力。一方面,大力提升技术技能方面的职后教育能力。校企深度互信合作,积极推动职后教育机构对接产业发展,及时更新技术技能储备,并保持适当领先,在职后教育服务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高标准开展硬件建设,充分利用校企现有资源,保证场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适度超前和高效使用;开发契合企业和员工实际的职后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职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以校企共同开发设计教学资源为主,重点向实践教学倾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技术技能方面职后教育能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方面的职后教育能力建设。职后教育机构要服务学员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职后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入职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所有职后培养计划和课程;其次要将学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发展纳入职后教育体系,探索开发相应课程,加强爱国、责任、伦理、感恩、奉献、交流等方面的职后教育资源建设,融入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教育,传承工匠精神和校企优秀文化,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终身职后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提升职后教育水平。
1.探索“分阶段”的职后跟踪培养教育。任何教育都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职后教育必须正视企业员工职业成长的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按照高职院校毕业生职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分阶段开展职后跟踪培养教育。根据职后教育教学和认知的一般规律,以入职时间为主线,可以将毕业生的职后发展分为“适岗、提升、发展、价值实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侧重不同,贯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具体见下图所示)。
“适岗”阶段,一般为入职一年以内,是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和入职适应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基本职业能力,但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仍然存在着差距,该阶段的职后教育以学员的基本岗位能力培养和角色转变为主,重点从职业观、价值观、责任纪律意识以及基础岗位技术技能等方面开展职后教育。“提高”阶段,一般为入职一到三年,是毕业生职业成长的黄金时期,该阶段毕业生刚刚完成岗位适应,开始由“新手”向“熟手和能手”转变,急需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该阶段的职后教育以学员的全面职业成长为主,重点从技术技能更新和提升、职业发展、职业自信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开展职后教育。“发展”阶段,因毕业生实际发展情况而定,3~10年不等,该阶段员工的职业能力相对成熟和稳定,职业发展会遇到很多机遇,也很容易陷入瓶颈,是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考验期,多数的晋升、转岗和离职均出现在这个阶段,该阶段的职后教育以高端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能力拓展为主,重点从高层次专项技术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职后教育,帮助学员突破瓶颈,实现全面发展。“价值实现”阶段,是毕业生职后教育的最高阶段,主要面向在职业成长中取得一定成绩,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学员,该阶段的职后教育以跨领域复合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重点从高精尖技术、多领域复合创新、沟通管理、人文素养等方面开展职后教育,探索吸纳该阶段学员参与企业管理、职后教学、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通过教学研用一体的方式,助力学员实现自身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职后跟踪培养教育。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普遍具有较大的工作强度,日常工作压力大,自主时间少。这就要求职后教育机构既要拥有高水平的职后教育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当前职后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创新职后教育形式,丰富职后教育内容,在满足企业和学员职后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职后教育的吸引力。
一是探索“多样化”的职后教育形式。职后教育是一个系统培养过程,学员必须遵守培养计划,但考虑到员工职后工作、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职后教育机构应当创新职后教育形式,为学员职后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便利。可以探索弹性、灵活的职后教育培养方案,在一定阶段范围内适度允许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完成时间,除必要的核心课程外,允许学员通过跨批次、多形式完成阶段学习。例如,允许学员选择半年或一年完成“适岗”阶段的职后教育。创新职后教育教学形式,提供在岗培养和离岗集训、集中授课和自主学习、现场教学和远程培训等多样化的教与学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推进职后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部分课程由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如学员可参加厂中校的集中教学,也可选择相应的开放课程自学,最终统一接受考核评价。
二是开发“多样化”的职后教育教学资源。职后教育教学资源承载着满足不同基础、阶段和层次职后教育需求的重要职责,职后教育机构应当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为基础,同时考虑不同企业和员工的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开发高质量的“多样化”职后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开发“菜单式”职后教育资源,作为灵活应对复杂职后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具体以专业群为单位,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将原有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内容打散、重构,形成若干“教育包”,每个“教育包”针对一项技术技能、素质能力或一般问题,相对完整独立;以“教育包”为基础,根据职后教育的不同需求,合理、灵活组合,形成多种“菜单式”职后教育解决方案,供企业和员工选择、定制。
3.推行“终身制”的职后跟踪培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做过重要指示,包括“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梳理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等。职后教育不是“尖子生”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成长和发展,面向终身学习的“全体教育”“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
“全体教育”是指职后教育肩负着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过渡的重任,承担着为企业员工职业成长提供多样化道路的职责。职后教育机构应当抢占区域职后教育先机,逐步扩大服务辐射,在开展毕业生跟踪培养教育的基础上,服务更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职后教育需求,以学员需求为中心,以“人人成才”为目标,实施“精准育人”,为每位学员建立职后教育档案,制订针对性和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定校企双导师,开展以产出为导向、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系统职后教育。
“全面教育”是指职后教育不等同于传统的“培训”,也不同于职前的学历教育,是面向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职后教育机构必须主动承担起全面教育的职责,积极拓展职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丰富职后教育的内涵,在建设“先进性、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技能类和职业素质类职后课程的同时,高度重视从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打造明德修身、综合素养、传统文化、职业拓展等符合职后教育需要的综合教育模块,开发职后外语、美育艺术、休闲体育等职后课程,服务学员的职后全面發展需要。
“全程教育”是指职后教育是“没有终点”的教育,是贯穿学员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育。一方面,职后教育机构要按照学员职业成长规律进行长远规划,按阶段、分类别实施全程跟踪培养,学生毕业即建立跟踪培养档案,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联合实施职后跟踪培养教育;按职业成长阶段设置若干节点,用于培养情况的过程评价和培养计划的阶段调整;实行校企双导师终身制,双导师一经确定,全程履行培养职责,对学员终身跟踪负责。另一方面,职后教育机构应当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尝试在职后教育中打通一条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为学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提升机会和空间,增强职后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终身制”的职后跟踪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富国亮,胡静,郭少卿.高职院校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2).
[2]只海平,王明耀,富国亮.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
[3]只海平,富国亮.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4]吴南中.职教与远教一体化学分银行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5).
[5]柳士彬.继续教育“立交桥”:框架与行动[J].教育研究,2016(8).
[6]彭运钧,赵福水.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2(9).
[7]卫中玲.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