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娜
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但根据我校高二历史选考生的问卷调查,有42%同学不擅长史料的分类,有49.6%的同学不擅长史料价值的判断和比较,有51.2%同学不擅长史料信息的提取,有56.3%的同学不擅长基于史料的逻辑推演和着眼再现的合理想象,有57.8%的同学不擅长史料的联系与比较、以及得到自己的历史解释等……
由上可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任重道远,而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养的重要载体,为此,怎样挖掘习题的内涵与价值,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成为笔者研究的主题。据此笔者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一、 立足高考,精选习题
高考作为风向标,历来备受关注,研究真题,可以事半功倍。笔者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发现其考查最多的,也是学习历史最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价值的甄别以及对史料信息的有效提取。如较为典型的2015年江苏卷第2题琅琊石刻和《淮南子》对秦始皇描述史料的真伪印证, 2016上海卷31题对哪些是一手史料、二手史料进行直接考察等,2016年北京卷对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南昌刘贺墓等考古发现、出土文献史料价值的甄别和考证 ,2017全国卷Ⅱ35题对《回忆录》史料价值的考核……
为此,老师在习题的选择上要以高考题为风向标有的放矢,精选试题,以做到事半功倍。如
(2017东城二模)40题在《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表4两派争论情况
怀疑论者 肯定論者
争论1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争论2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枓 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争论3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之史实不符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争论4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
共识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1)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10分)
此题就通过6个角度: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对隐喻等逆向考查了学生的史料价值甄别、基于史料的逻辑推演得出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孤证不立”的实证意识,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一道不错的习题。
二、 挖掘习题内涵,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精选习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习题的讲解,挖掘习题背后的能力和素养。
如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据材料,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此题就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史料分类、甄别、辨伪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讲解时向学生点明: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20世纪“新史学”孕育出来的产物,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文献史料历来是史家研究历史的主要凭据,但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时代久远,付诸阙如,或他人记载有所偏好,无法反映历史真相。当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这方面的作用尤著。
如唐德刚先生为胡适、张学良、李宗仁等人物所做口述以及通过这些人物反映出来的当时历史,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口述人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故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如此题的康梁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带有一定主观性,且康梁同属维新派,仅凭他们陈述很难构成信史,因此对戊戌变法以及其他史学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借此培养学生对史料价值的甄别以及全面看问题的实证精神。
总之,历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作为历史学科最具学科特色的“方法论”,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针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薄弱,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习题作为检测落实的最直接工具,应该被老师厚爱。在教学实践中,这既需要老师精选习题,也需要老师充分挖掘习题内涵,渐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