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献英 何升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乘法含义以及乘法产生的过程;
2.认识乘号、会读会正确书写乘法算式;
3.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合作学习以及渗透数学来自日常生活的哲理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法含义。
教学全程:
一、谈话切入,真情流露
师:同学们,今天是星期五,明天后天是双休日,你们有什么打算或去那些地方游乐,能告诉老师吗?
众生:能。
师:说说看。
生1:我打算去县城民族广场跳蹦蹦床、坐火车;
生2:我叫爸妈带我去公园玩;
生3:我打算去工程局娱乐场学溜冰。
……
师:大部分同学都想去娱乐场所、公园游玩,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有关公园娱乐场内的设备、活动项目好吗?
众生:好。
师:播放公园娱乐场的课件。
评析:运用小朋友喜欢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体现其纯洁的深情流露,为授新课打开了一扇门。
二、授课
1.引导观察,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公园内有些什么?
众生:有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 ……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细致、多好啊!再看看能回答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各有几箱?每箱几人?共有几人?
众生:能。
评析:给予学生肯定“认真、细致、多好”用得恰当,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且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乐于探索新知,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效应。
师:谁来说小飞机?会列式吗?
生4:小飞机有5箱,每箱有3人,共15人
生5:式子是 3+3+3+3+3= 15 (板书题1)
师:小火车?会列式吗?
生6:火车有4箱,每箱有6人,共24人。
生7:式子是 6+6+6+6 = 24 (板书题2)
师:过山车的算式能写吗?
众生:能,是 2+2+2+2+2+2+2 = 14 (板书题3)
师:如果有很多数用加法计算那就慢了,想用很快的方法就计算出来吗?
众生:想。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教你们新的一种计算方法叫乘法。
板书课题: 乘法的认识
评析:复习加法做铺垫,导入学乘法,过程中体现了小朋友学习兴趣浓和较强的求知欲望。
2.揭示关联,构建新知
师:你们发现三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能告诉大家?
生8:题1 有5个3相加,3是相同加数,5是加数个数。
生9:题2 有4个6相加,6是相同加数,4是加数个数。
生10:题3 有7个2相加,2是相同加数,7是加数个数。
师:说得好!现在大家大胆尝试,思考用另一种方法来列式?大家可自由组合探讨。提示:“×”读作乘号。
师:谁来讲一讲?
生11:题1我这样想:1个3是3×1=3,2个3是3×2=6,……,5个3是3×5=15,因此我认定3×5是对的,5是加数个数。
评析:学生用数个数的方法列举,认定用加数×个数,确定该题“5是加数个数”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观察题2 又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12:6×4,因为有4个6相加,4是加数个数。
师:题3 ?
众生:2×7,7是加数个数。
师小结:象这样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所以从这几个式子中概括出乘法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评析:师提出问题并提示“×”读作乘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自由组合探讨列出乘法式子,难点突破,也是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得以验证。
3.读法及正确书写
(1) 3×5读作3乘5。“×”读作乘号,先写 / 后写 \ ,合拼起来就成“×”叫做乘号。算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读。
(2) 6×4 读作6乘4。师继续说:2×7如何读?
师:把上面3题数字换位便是 5×3 4×6 7×2会读吗?
众生:会。
师:因此3×5可写成5×3 6×4可写成4×6 2×7可写成7×2
评析:乘法算式建立后,注重读法和写法,加深乘法的认知。扩展了有待学习乘法交换律打下基础。
4.知识延伸,学习例2
(1)仔细观察例2图形,在横线上补中完整
有 束气球,每束有 个气球,一共有 个气球。
生13: 3 5 15
(2) 尝试列式
生14:加法列式: 5+5+5=15 乘法列式: 5×3=15 或3×5=15
(3)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5 × 3 = 15
|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等号 积
师:乘号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叫做乘数。
评析:引导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验。学习例2时学生感觉经松愉快,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学用结合,多层练习(略)
四、布署作业(略)
五、课堂回放,略列概括
1、这节课你们学习那些新知识?学会用乘法代替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的算式吗?
2、对娱乐场或公园等地方,以后老师一定抽空时间带你们去参观游玩,到时候可要讲文明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阿。让你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人人都爭当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好吗?
评析:小结到位,还灌输了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预定的教学设定目标与对学生培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