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愚
摘 要:本文所说的差异教学主要是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与城市孩子在教学、教育方法上的群体差异。本文所提到的“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育。若能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差异教学”和“养成教育”难题,就会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会成为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伟大号召美好而具体的行动。
关键词:差异教学;养成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学艺术
一、对外来人口子女的差异教学和养成教育——一个新的课题
我到劝业场小学进行教师交流活动已一年有余,发现该校的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比之城里的孩子,这所学校的学生生活比较节俭、生活能力较强,身上也少有娇骄二气且朴实真诚。另外同学间互助精神也比较强。比如在我课上开展的“名人故事我知道,数学知识我分享”活动中,同学中不管谁先搜到相关内容,彼此间都会互相帮忙打印。同学中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好的孩子一般都会主动给成绩较差的讲题答疑,很少有人在学习上对同学进行封锁。不过在与这些孩子相处的时间里,也逐渐发现了与我之前任教学校在学情上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自制力等几方面。
1、学习习惯上的差别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长大多工作忙且比较劳累,文化水平也较低,所以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强,甚至对孩子有所放任,致使一些孩子不思进取,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课堂表现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日文具经常准备不齐,忘带笔、尺、橡皮擦、书本的事情时有发生,书本,文具摆放的比较乱,课间也不能把课前准备工作做好。由于前期没有充足的预习准备,导致课堂上很难形成师生互动,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也就很难被他们所吸收。从作业练习来看,一些同学的书写姿势不正确,有的甚至不会握笔,这也就导致了其书写不干净、不工整。而从做练习反馈上来看,很多同学审题不认真、做完练习也没有检查的习惯,致使出现错题时不能尽快改正。
2、自制力方面的差别
在课堂听讲时,有的学生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喜欢摆弄文具,喜欢接老师的话茬儿,同学间互相说话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或不假思索随意发声,或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听不清;当别人回答问题时,又往往不能耐心倾听,自己有不同意见时又会突然打断对方。致使课堂秩序较差,甚至有老师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现象发生。
或许有些孩子曾有留守儿童的经历,所以上课时散漫没有约束,导致一些孩子上课时未经老师允许,便随意下位走动、喝水、去厕所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发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在《发展的自我》一书中,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结构-发展”理论,重点围绕“精神”问题阐述了自我意识,自我体现和自我控制,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三自”,才能有效地发展自我。[1]我发现,由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不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更缺乏探究知识的执着;对于课堂上、课下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们总以“算了吧”一言以概之。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了。
二、对外来人口子女进行差异教学和养成教育的新探求
本文所说的差异教学则主要强调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与城市孩子,在教学方法上的群体差异。本文所说的“养成教育”则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既然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互助精神,也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那么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也就成了我着手解决教学难题的主要动力。同时我还积极探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并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计划。
首先,我结合数学学科灵活的特点,在授课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以便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落在实处。
毋庸讳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全身心放松,思维活跃且富有创造性,因此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扩大这种氛围的外延空间,我还在班级里建立了微信群。微信群里随时发一些学习进步孩子的照片,并与群中的家长分享,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我还通过“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预习、复习习惯;通过评选“学习小能手”的方式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选拔“小老师”的方式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其次,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后,我开始着手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课内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上课时的学习姿势、如何倾听、发言习惯、合作习惯、作业习惯和读书习惯等多个学习环节进行培养,以便帮助这些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还将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每堂课的教学之中。我十分注重这些孩子专心听课的习惯养成,同时,我会有依据地去判断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程度,比如学生举手次数的多少、眼神交流的频率等等。有了这样的统计和判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有成效。
此外,针对一些同学审题不认真、做完练习不检查,致使出现错题不能及时改正的习惯,我就着力进行纠正。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他们重做,是我对每位学生的一般要求。对一些脑瓜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进度,不求质量,常出现浅显错误的同学,则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督促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仔细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学生进步的重要环节
我除了在授课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和课外审题,仔细检查作业的习惯外,还十分重视他们课外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缺少规矩,行为不规范。
如何让一些学生形成规矩?除了课堂外,就是对这些外来人口子女在生活上多加关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行为习惯上多加示范、多加引导。为了尽快收到成效,我每天力争少坐办公室,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并随时加以引导。在活动过程当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文明行为,就马上指出来,帮助他们尽快改正。比如学生中出现服装不整洁,乱扔瓜皮、果壳、纸屑现象,我发现了就马上予以批评指正,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正因为我关注了这些课堂外的细节,才换得了如今学生保持服装整洁,基本养成了他们不随地乱扔脏物的良好习惯。
由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平日工作较忙且很劳累,文化水平也不太高,所以他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太强,致使一些孩子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并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精神不振,不求进取,得过且过。
小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在逐渐适应劝业场小学学情、因材施教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后,也激发了自己的教学热情。但我也深知班内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外来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我将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更热情的态度去善待这些孩子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外来人口子女,享受到良好而公平的教育,为他们扬起生命之帆加油助力。
这也恰是我撰写“浅析对外來人口子女的差异教学和养成教育”论文的主要动机。希望本文能够以自己的浅见,换得抛砖引玉的效果。诚如是,我所总结的教学经验,撰写本文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凯根:《发展的自我》。1999.
[2](德)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3] 华国栋教授关于“差别教育”的论断.
[4]关于“养成教育”的有关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