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数学史和数学故事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考察数学对象的历史演变,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通过几个案例阐述数学史与数学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课堂
我国教育部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要适当地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的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接受数学、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接下来将从几个案例谈谈数学史和数学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案例1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觉得数学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好像作用不大,像函数、各种计算、证明题,要么抽象难懂,要么枯燥无味,但是除了考试,似乎也用不上。其实不然,数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史或数学故事,讲讲这些内容的起源。
比如,函数的来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有关,人们在思索:既然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本身又有自转和公转,那么下降的物体为什么不发生偏斜而还要垂直下落到地球上?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原理是什么?还有,研究在地球表面上抛射物体的路线、射程和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炮弹速度对于高度和射程的影响;而在迫切需要发展航海和军火工业时期,为了发展航海事业,就需要确定船只在大海中的位置,在地球上的经纬度;要打仗,也需知道如何使炮彈打的准确无误等问题,这些都促成了函数概念的产生。
案例2无理数概念学习中介绍无理数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个有趣的小视频来讲故事《无理数的发现-----希伯索斯的冤案》: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通过一些研究,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只能用数学才能加以解释,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在毕达哥拉斯时代,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他们所说的数,仅仅是指整数,这时,学派中的成员希伯索斯利用勾股定理,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比能表示的,这个发现严重触犯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对于只有整数和整数比概念的他们来说,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无法用任何“数”来表示,这件事在数学史上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希伯索斯的发现没有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们所接受,相传因为这一发现,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投入大海处死了。
后人用反证法证明了希伯索斯的发现是正确的,证明如下:设边长为1的正方形长度可表示为,其中a,b是既约的正整数,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即,这表明b2是一个偶数,因而b也是偶数(否则,b为奇数,设b=2k+1,则也是奇数,矛盾)。设b=2k,则,,即是偶数,因而a也是偶数,那么m,n都有公约数2,这与假设矛盾。
最终无理数被确认下来了。
案例3古题今用,启迪思维
有一则历史故事:说的是一个身在A地当学徒的小伙子,当他得悉在家乡B地的年老父亲病危的消息后,便立即向掌柜请假赶回。如图,直线l是一条驿道,而驿道靠目的地一侧全是沙砾地带,为了急切回家,小伙子选择了全是沙砾地的直线路径,他认为走近路必定省时.但当他气喘吁吁地来到父亲的床前时,老人刚刚去世.小伙子不觉失声痛哭。有人告诉小伙子,老人在弥留之际,还在不断喃喃念道“胡不归?胡不归?…”并深为怜惜地反问道:“你为何不先坐个马车,沿驿道上走一程呢?”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本质上是一个最短距离问题.但因为在两条路线上的速度不同,故而想到借助第三条路线,将其转化为匀速运动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