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群 刘玉洁 林嘉
摘 要:“双创”和“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宽的复杂系统工程,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需要有清晰的内涵定义和建设思路。本文首先解读“双创”与“新工科”建设方面的国家政策及内涵,根据自身专业及调研情况叙述目前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结合前期建设工作及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出“双创+新工科”背景下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以期为各类具有同样困惑的高职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双创;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2-0189-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rea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is a complex system project that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and has a wide influence. It plays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quires a clear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ideas. This paper interpret the “double crea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aspec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connotation,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ofessional and research situation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double creation plus new engineer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e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ll kind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he same confusion with draw lessons from.
Keywords:new engineering;double creation;training base
0 引 言
世界各国在科技发展及战略布局的竞赛已进入白热化,美国率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我国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中国制造2025》,各国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积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2017年以来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且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操作指南,结合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全力探索工程教育教学和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推进。
“双创”与“新工科”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双创”的实施,关键在于人,而实践是必经之路。在“双创”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还要对工科实训基地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尝试,只有两者同时进行,才能使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落地生根。本文首先以笔者所在的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例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并对近年来进行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严重。这些现象同时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指出。
在高校教学中,实训基地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许多学校由于设备规划不合理或者传承度不足,与课程相关度不高;或者设备太过陈旧,导致开设的课程没有传承度,专业内容过于陈旧等。没有适合的人才培养载体,输出的人才必然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一种状况,反映了高职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人才“输入”出现严重偏差。想解决这种供需错配的矛盾,需要从源头找问题,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工科”,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基地建设方式,传统工科专业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升级更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产业支撑。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老牌传统专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有数电、模电、单片机、传感器等传统实训室,设备比较陈旧,开设的课程相对传统。毋庸置疑,电子信息技術专业多年来培养出许多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专业的设计与规划更新较慢,因此在招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上相比新型工科专业的发展势头稍显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灵活度相当高,教学内容设置也很灵活。近年来国家对“新工科”专业非常重视,许多传统专业为了谋求发展,或新建专业或开拓新方向。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专业都是“新工科”中较为热门的专业。面对高职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改革的困境,唯有突破和创新才能另辟蹊径。
2 基地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对“双创”与“新工科”的理解首先要突破传统对学科的思维定式。敢于尝试新事物,对一些全新出现的技术,要勇于尝试,摸着石头过河,要有传承的创新,结合之前的成果进行改造,并注意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通过前期学习调研,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设思路。
2.1 适应“新工科”发展,不断创新课程体系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于2004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牌专业。开设之初,全国电子专业基本是以电子技术应用为方向开设课程,大部分以音视频技术、家电维修技术为主。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尝试加入以工艺为主的SMT方向,引入了SMT设备、PCB制板及工艺流程设备等,并与世界500强公司伟创力合作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室和课程改革,初步尝到创新带来的甜头。
随着3G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大运营商及相关的代维公司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增,电子专业适时开设了通信方向,其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电子专业积极应对,及时将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对C语言为主的编程类课程进行升级,并新设了安卓开发、嵌入式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等课程,积极与安防协会、物联网协会进行深度合作,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输送平台。
总体来说,我院电子信息专业多年来秉承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但在改革的道路上,其实是布满荆棘的。旧课程的停开和新课程的增设,增加了任课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老师)的备课压力,也增加了实训基地的改造任务。
通过改革,我们也取得了成效,当用人单位认可我们专业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时,我们不由得感到满足。
2.2 紧跟形式,赛教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也是从两年前开始设置物联网工程技术方向的。在建立之初,负责老师通过前期调研、访问学习了解了物联网方向设置的基本框架,但总感觉缺乏一些实战的经验。
抱着尝试的心态,我们参加了2017年、2018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快速加深了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了解。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项目,也是“新工科”发展的风向标,每个赛项的支持厂家基本都是这一行业的领头羊。
通过参加比赛,我们了解了新大陆的物联网设备,掌握如何整体布局和设计整个物联网系统,并学习了物联网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参加物联网竞赛,笔者尝试开设“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课程,并以新大陆物联网竞赛设备为参考模型,在实训室规划建设、课程内容开发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竞赛平台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竞赛设备与企业真实环境极其相似,课程内容深受学生欢迎。在课程学习中优秀的学生,还可以为职业技能竞赛输送新鲜血液。
这一尝试真正实现了赛教整合,互相促进,实现双赢。
2.3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
“双创+新工科”强调人才的综合性能力和创新思维。除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有学习新知识并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起到引领产业和技术的作用。
“工作室制”概念建立之初,多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但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新工科”专业在建立工作室方面具有学科优越性,并能产生出许多双创成果。可以说,“新工科”是种子,“工作室”是土壤,“双创”是结出的果实。
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较勤奋或天赋较好的学生可能出现“吃不饱”现象,他们有强烈的课外拓展意愿。工科专业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它不是光在课本上就能学得好,还需要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支持。由于专业设备较贵,自行购买不实际,学生的学习激情往往就停步于此。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学习专业知识的水平,本专业大胆组建物联网技术工作室团队。在工作室初建阶段,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和电脑,并购置相关的物联网开发板及元器件。
在课程开发方面,我们选用新大陆的物联网竞赛平台作为入门基础,老师设计各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小组开发与竞赛。在工程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知识需要学生自行找资料进行学习,而在调试过程中又会出现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学习难度自然较高,这无形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物联网初步设计能力。第二阶段,我们将目前较热门的开发技术(如NB-IoT)等引入到课程项目中,购置相关开发板和资料,让学生基于开发平台设计各种应用场景。
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与项目开发能力。工作室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完善项目功能和内容并进行课题或专利申请。本工作室运行两年多来,已经申请创新创业项目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加技能竞赛并获奖7项。
工作室可以作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试行点,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偏差,可以快速进行调整。如果运行效果达到或超过预期,可以将建设经验推广到新专业的开设中去。
2.4 打造师资团队,实现双向驱动
优良的教学团队不仅是创新教学的助力器,更是推进实践教学的螺旋桨,以观念改变为前提,课程改革为核心,项目研究为抓手,方法实施为路径,推进供给侧改革,开辟“新工科”继承与创新的途径,培养授课者的素质,提高其实践水平。教师通过下企业方式,每年以3个月至半年时间全职或兼职在企业承担一定的任务,同时企业工程师能够对课程或人才培养方式提出意见,定期举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双向驱动”的方式,既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水平,也保障了课改与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实施。
另外,在人才引进或聘用时,要注意老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学缘结构的多元性、工作经历的多样性等。
3 结 论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会达到七百多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更大,将达到九百多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缺口形式,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出在结构、水平和质量上还远不能适应需求。构建“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新工科”探索与实践,必然助力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发展。“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产业的复杂性系统工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高校、政府、和产业的协同努力。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研究和完善,“新工科”建设将有力地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干清,郭磊,向阳輝.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范式 [J].高教探索,2018(8):55-60.
[2]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 任之光,梅红.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6-90.
[4]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作者简介:邱小群(1980.05-),男,汉族,广东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