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卉
摘 要:文章从音乐学与音乐表演学和人才的培养方面,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音乐学科和音乐人才素质培养之间的要素。为我国音乐学科、学位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出了思想看法及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人才;素质培养
音乐,是哲学、文学、美学的结合体,我国高校教育将该学科划分在文史哲学科下的艺术学范畴中。音乐学科的哲学基础建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上,它吸收了戏剧、文学、舞蹈、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感性化和精神层面的抽象意识形态的表现。音乐按照其功能性,可大致划分为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两大类。
我国最早的系统性和专业化音乐教育起源于上海,在早期音乐教育家们的带领和培养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动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并且从音乐学科系统地细化为作曲、音乐史、音乐表演、音乐美学研究等诸多分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是使音乐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世写照。音乐从相对贵族走向大众家庭,人们的精神和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音乐教育,并从最早我国的民族音乐到后来的西洋音乐,乃至当代将音乐教育列为素质教育。而这里的“素质”既是高校中经常提到的“人文综合素养”。这对于音乐专业学习者来说,是重中之重。
一、音乐学科的立意
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曾在《中国音乐史纲》[1]中引用《吕氏春秋·情欲》[2]中的一段话:“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3]”杨先生早在1943年,就从古人的话语中发现,古人将声、色、味三者同视为“欲”(与“情”“愿”同义),而这种“欲”又是天生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且是“人情之所同”,“天下之所同”。[4]正是由于人类天生具有这种喜听美好声音的本能,能够感知并欣赏美好的声音,才产生了对美好声音的追求。[5]但仅仅只谈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抽离了理性方面的分析、剥离文化的重要性,那么音乐这个独立的学科则不能成立。只有音乐的感受系统和音乐学者的综合素养相结合,才能将音乐得以发展、传播和创新。简单来说,听觉系统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即使是动植物,它们也有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但是将音乐发展和记录,只有人类才能做到,那么,这就体现了人类的高级思维。最后,引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从音乐发展的角度到综合素质培养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目前很多高校都趋向招聘音乐学科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总体音乐艺术博士生为数不多,难以满足目前高校的需求,尤其是表演学科在近几年才开始设立P.h.D博士学位。在学术领域对于音乐学科P.h.D认定为学术研究性博士(哲学博士),这是音乐艺术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学者要获得该学位,必然离不开理论基础和调查研究,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因此,我们不能不知的是,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终将离不开文学修养达到艺术创新和文稿的撰写。故而,要达到该学历、学位的水准,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和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才能体现出一定的综合素养,而并不是等到高学历才开始儲备。甚至,综合素养需要从小培养和形成。正因如此,我国的音乐学科教育一直在改革,对学生不但要求有一定的音乐艺术天赋,从小就要打下一定的功底、积淀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视野,加上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假如只有弹奏和演唱的技巧,那么对艺术的审美是不完美的。每一首优秀歌曲都有它存在的内涵,从歌曲创作背景、技法、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语言文字理解到舞台表现,都需要演奏和演唱者精心揣摩,而不仅仅是参照利用当代的科技设备(录音或者录像)去简单模仿。这正是评估一个专业艺术者的学习能力和其综合素养的体现。
三、音乐表演的创造与积累
对于音乐表演类来说,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尼·伊·库次涅佐夫所说:“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歌剧演员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创造物……对我来说,跟随指挥的意志和导演的构思而不犯错误地表演声乐部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不指望死记硬背,而是在心理上反复体验——创造角色。”[6]
既然要“创造”,那么就需要表演者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结合作品不同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思考。而不是机械地、流水账似的把作品呈现给观众。那么,这里所提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就构成了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生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对不同年代的人们所处环境的了解,总的来说,就是常指的“采风”!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要用一种升华的姿态来体现它的独到之美。如果一个对生活时事不闻不问的艺术工作者,那么他对于作品的理解一定是空洞的,表现出来的情感一定是乏味和枯燥的;如果要创作一部作品,更要有人文环境的积累。
四、结语
音乐艺术学科和社会各项事业等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发展停滞,但随着人的反思、阅历的增长、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知识积累,又会在不同的时期发生奇妙的变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音乐事业也不例外,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可持续、稳定、创新、发展。因此,近年来的音乐学科也一直在不断加强和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严实和严谨的制度把关,既求考生的专业能力,又考其综合水平。只有这样,我国未来的音乐学科才能持续、高效发展,实现我国多民族音乐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达到舞台表演和理论研究型人才相结合的世界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M].上海:万乐书店,1952:1-2.
[2] 纪丹阳.吕氏春秋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8:37-39.
[3] 同上
[4] 刘勇.杨荫浏音乐起源观散议[J].中国音乐学,2019,01:51.
[5] 同上
[6] 尼·伊·库兹涅佐夫.歌剧演员创作时的思考与台词[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