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与反思

2019-10-21 11:01朱海艳
青年生活 2019年2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朱海艳

摘要: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设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一些学者们将马克思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当今时代,“经济决定论”并没有消失,仍存在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想要使经济建设和谐健康发展,摆脱“经济决定论”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因此,了解“经济决定论”的内涵,加以具体性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辩证地总结历史教训和理论经验,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

一、经济决定论的内涵

当代著名的西方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他的书中《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一段这样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即“經济决定论”。它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把经济因素看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忽视甚至否认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个人意志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庸俗的观点无疑就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做了机械、片面、抽象的理解。

二、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经济决定论作为一种把经济利益作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惟一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来说,是十分有害的,它会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取得的现有成果付诸东流,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失败,应给予批判。

第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活动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并没有否认其他社会要素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道:“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用于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生产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整套理论就是构建在物质生产这个现实前提之上的。物质生产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强大的物质力量有时可以直接对社会生活、政治和艺术产生很大巨大影响。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政治、文化、科学、观念等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并非仅是经济的表象,他们不仅都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而且都有其内在发展逻辑,不断有力地、实在地塑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二,经济因素在社会运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非一切都可归结于为经济因素。反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关于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的强有力的主张看作是一种还原论。他们的观点是:实际生活中所有现象都可以被认为成更基本、更低级的现象的组合,故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替代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很明显,这种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唯物史观并不是说对于任何细微的社会变化或随便的社会现象都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从经济上找到根源。如果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任何一种变化和现象都要归结于经济问题,那么,是否太可笑了。

第三,经济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段的地位不同,但并非归结于经济问题。不同的社会实践水平决定了社会结构成分的比例大小,从而也决定了各种社会因素在不同社会阶段发挥的作用地位不同。马克思认为,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自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非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时起着决定作用的不是物质生产而是人的生产。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历史形态中,人是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这时,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开始发生分离,经济因素开始成为一种主导型的力量。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历史形态中。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文学、艺术、思想等精神财富将成为人们首要追求和崇尚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将大大减弱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绝不是机械的、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他们承认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活动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并没有否认其他社会要素的重要作用;承认经济因素在社会运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非一切都可归结于为经济因素;也承认经济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段的地位不同,但并不能全部归结于经济问题。他们并非简单地关注经济问题,更关注的是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对“经济决定论”的反思

通过对“经济决定论”论题的分析和批判,我们也需要辩证地总结历史教训和理论经验,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每一个国家的国情、客观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所以马克思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国家显示出了不一样的面貌特征。而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对“经济决定论”的反思,就必须站在人本主义角度,在把经济的所提供的基础性的原动力,引导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历史轨道上来,才能实现批判的真正价值。

然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经济的痴迷也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人生观上,对艰苦奋斗和的勤俭节约传统产生了怀疑,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观念和生活方式,认为经济状况几乎成为了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在价值观上,消费主义的思潮也在人群之中日益突出,生活消费领域的中的“攀比”,成为了金钱财富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舞台。在道德观上,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个人主义观念暴露无遗,而利益的“非充分”性,极易引发对抗性社会竞争,这必然带来社会冲突的加剧。在这样的世界里,就容易变成如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这种人过分追求金钱名利,并非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经济决定论”思潮并未消失。在理论方面,对“经济决定论”加以批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肃清了繁杂的偏向性误解。而在实际现实中,“经济决定论”作为错误的意识形态,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指导性的错误。要想真正摒弃“经济决定论”这个意识形态,还要落实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扬,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4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

[3] 朱士凤.驳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J].江淮论坛,2014(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04.

[5] 赵庆元.“经济决定论”的多重误识及其解析[J].求实,2009(05).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在因缘与机制建构
新形势下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