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2019-10-21 08:29王楠
锦绣·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王楠

摘 要: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之下,如今的青少年对本国文化了解不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语文作为一门囊括了文化、文学、历史的学科,必须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最核心的任务,至于如何去实践,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提出了几点落实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

语文这门学科,无论是教学材料,还是教学目标,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也为渗透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我国文化发展遭受危机的时代,语文教师不能被“应试”遮住双眼,要看到语文教育的多面性作用,更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对于学生和民族发展而言,这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无数先辈所创作的中华文明的精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以及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涌入,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越发被国人所忽视。这样下去我国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少,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也越来越微弱,时日一长,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便会逐渐消失殆尽。所以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帮助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重要前提。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扩展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将我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传承给下一代的重要方式。这是我们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所必行的措施[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研究典故中的文化教育意义

反观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师讲解的大多是文章的表面意思、主题,以及字词句等固定知识,显然对文章的文化性挖掘不足。特别是一些古文,作者往往将深厚的情感和寓意寄存在了寥寥几句之中,需要我们细细感受和品位才能理解,而这其中,正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就要着重挖掘古文背后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将优秀的传统思想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描述了陈元方对话来客的情境及内容,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讲诚信、言出必行,做一个方正的人。主人公陈元方才七岁,就提出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言论,有理有据,值得学生思考、学习和借鉴。教学中,教师可重点对主人翁的品质特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其中的人际交往哲理[1]。再如,《论语》中的经典语言影响着后人,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代表着学习方式;怎么为人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通过阅读经典,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延伸课本中的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的丰富特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提及剪纸这一传统手艺时,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让学生提前准备剪刀、剪纸等工具,开展一堂生动的体验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想象力还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以形象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示。课本中的一些文章内容简短,但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是丰富而饱满的,只不过很难通过讲课文这种方式传达出来。教师要尽量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使文章充实起来,这样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才能更加立体、鲜活。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其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事情发展过程不甚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花木兰替父参军”的背后故事,由此可以延伸至中国戏曲、影视剧等对这一经典历史故事的演绎。如此,由此及彼,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渗透,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互联系、统一于一个整体的[2]。

(三)延伸传统文化教育的触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搭建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绿色通道,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接触传统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课内外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由上至下,由内到外,由表面到内里,由形式到内容,对自己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予以拓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3]。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们展开一些集体性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以免单一的教育模式令他们身心俱疲,这样也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例如,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召开一次以“孝道”为主题的讨论会,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课内外有关“孝”的作品展示出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还可以以此为主题设计板报和辩论会。经常性的组织类似活动,学生会将了解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习惯,自己也将从中深受教育,增强民族归属感。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体系已趋渐成熟,能够较好的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需要更多优秀的元素加入进来,做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目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引导与帮助,有效使學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与知识面,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刊),2014,(4):75-76.

[2]张芸凡.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26+33.

[3]于红兰.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5):55-5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