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吉斯 何非凡 周铅千 朱泯美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英美学者热衷于到中国学习深造和就业,毫不例外地,中国同胞也对英美国家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游学体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跨文化问题出现了,比如语言交流障碍问题、礼仪差异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等等,而本文主要就语言交流障碍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中英游学 跨文化 语言交流 障碍
引言
在游学过程中,造成跨文化语言交流障碍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主要就语言基础的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出现了,中英双向游学中的跨文化语言交流障碍也愈发凸显。
一、语言基础的掌握
究其根源,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都能追溯到语言基础的掌握,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1]
语音能够成就交流中信息的完整性。对于访华的学者,语音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是由于汉语的声调较英语更为复杂,并且音节之间界限分明,作为音节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调,还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部分。汉语的日常交际用语里还包括了许多轻声音节,例如东西(dōng xi),如果“西”字改为发第一声则指方位。中国留学生则通常在重音和语调上出现问题。有些能同时作名词和动词的单词,重音通常不同。而语调在谈话中则表现个人的特质,西方人在说话的过程中语调升降明显且十分丰富,需要留学生不断地模仿学习。
在实例研究中,学者们也都会在实际语言交流中碰到以往所学词汇不能为所用的情况[2],书中所学的词汇通常更为正式,并且更为书面,例如动词commence以及elevate,非正式表达中我们则通常使用begin和raise。书本中真正贴近日常游学生活的词汇只占小部分,中文甚至还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具有当地特色的词汇。因此,学者们需要在双向游学中不断地积累词汇,将其运用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去。
英语和中文口语语法都多省略,在一句具体的表达中常会出现主语、谓语、助动词等某一成分的省略,语法结构也没有那么完整严谨,如中文中的追加句,即说话者在完整句子的末尾添加追补原句中某些句法成分的特殊口语类型[3]。口语中这些不符合语法的情况,会形成语言交流中信息接受和传递的障碍,因此需要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扩充语料库,模仿表达。
二、语言运用的规则
各种语言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规则,而在中文和英文的应用中或多或少都有它们各自的运用规则。中英双向游学的学者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学习对方的运用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交流效率,还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通过掌握中英语言的运用规则可以更好地避免交际障碍。而这些规则中尤其突出的是英语多短语,汉语多成语。英语当中有许多固定表达。例如,buy time, 字面意思是“买时间”,但这个短语中的buy是“获得争取”的意思,所以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争取时间或者拖延时间”。[4]由此可见,为了避免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对其产生误解,我们必须要学习对方的短语并学会在生活中恰当运用。中国的成语总是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例如,“三人成虎”的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成事实。而翻译为英文是“If three people lie about tigers in the city, they will believe it.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the metaphor, they can make people take rumors as facts.” 英语重短语,汉语重成语,中英双向游学的学者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一运用规则,特别是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和高深的成语。
三、思维方式
西方人是理性思维,中国人是感性思维。比如说west wind 这个词组。很多人一眼看过去就会将其理解为西风。 而这个词组真正的意思是春风。再比如说east wind,这个词组又会有人觉得它的意思是东风, 但是其实它的意思是秋风。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从深层角度来说,思维方式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具体来说,它受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西方人关注的客观的风向哪边吹的而去定义这个词组。而我们中国人则是更注重主观感受,将其称为春风。理性思维也就是讲究事物的本质,讲究科学的观念。而感性思维则更注重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官上的感受。这可能是受不同的哲学系统影响的结果,西方人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逻辑以及科学观念,他们崇尚科学,注重对自然的探索,不依赖于直觉和感性去认识事物。
中国人是迂回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式思维。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非此即彼”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因此西方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多采用逻辑论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家庭方面言行要服从权威和长辈,在社会交往方面形成了以集体和他人取向的文化,因此中国人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比如,当中国人打开家门看到客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欢迎,而当西方人打开家门看到客人说的第一句话不是Welcome而是Come in。在中国要是这么做的话会让别人觉得没礼貌,而在美国就很正常。
结语
在游学过程中,造成跨文化语言交流障碍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主要就语言基础的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造成游学过程中跨文化语言交流障碍的原因。
就这些因素而言,思維方式的不同,语言基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不同。然而各国的语言基础都是大相径庭的,而且不同国家的语言运用规则也不太相似,因此在跨文化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障碍,紧接着就会出现摩擦。在了解了这些因素后,我相信在异国游学的学子可以更好地适应异国的文化,并减少跨文化语言交流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赵金铭.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布拉德福特·J·霍尔编著.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3
[4]冯胜利.汉语句法、重音、语调相互作用的语法效应[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