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装配式结构这样的技术,在很多的工程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而在工程设计、管理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装配式结构的信息化设计和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如今工程设计和建造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装配式结构的信息化设计技术以及管理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管理方法
在比较常规的装配式结构设计中,涉及的预制构件类型多样,这对工业化、标准化设计机制的建立不利。为此,要改变传统从整体设计到拆分设计的思路,而是要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从设计到建造环节,都实现由预制件到装配整体的过程。总体来讲,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技术的简介及应用要点如下所示。
一、 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技术
装配式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工程建造工艺,也就是通过信息化设计,将工程结构拆分成不同的构件,然后由相关生产单位制造生产,再集中到施工现场采用一定的工艺进行组合、装配的技术。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是该工艺实施的基本前提,其设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效果。而目前基于BIM的信息化设计技术,是基于当前成熟的工程现浇结构的设计技术进行应用的。也就是说,在进行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工程的现浇结构进行分析,使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三维模拟功能,对构件划分方式、受力情况等进行分析。在实际工作当中,设计单位需要基于工作经历及外来资源,建立一个预制构件信息库。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其中详细记录了各类装配式结构构件的形状、尺寸、适用材料、制造方式、施工方式、荷载能力等。通过该构件库,设计人员可以实现对装配式结构的快速化设计。
二、 装配式结构信息化设计技术的应用
(一)预制构件信息库的构建
可以通过BIM技术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对大量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案例数据进行收集,逐步实现预制构件库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挑选预制构件之前,需要构件制造商做好结构分类,针对不同装配方式选用合适的预制构件,然后将其信息录入预制构件信息库。通过研究案例的不断扩大,以及团队经验的积累,逐步完善信息库。
(二)建模与优化
设计单位根据工程项目要求和工程所在地勘察报告,确定初步的工程结构设计方案。然后,从预制构件信息库中寻找符合设计方案的预制构件信息,形成初步的建模。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模拟功能,对装配式结构各构件之间的受力情况、工艺适配性、经济性等进行分析,并不断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
(三)模型应用环节
通过BIM技术和装配式结构信息设计技术完成三维模拟设计图之后,通过相关信息渠道直接与构件制造商、装配施工单位取得联系。然后由预制构件制造商进行构件制造,装配施工单位则在人员、设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在正式装配施工期间,利用给模型,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对比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装配质量检查,确保最终的装配施工质量。
三、 装配式结构的信息化管理方法
(一)做好预制构件的编码管理
在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设计工作中,预制构件信息库的构建十分重要,而针对信息库的有效管理也同样重要。为此,技术人员需要对预制构件进行编码,而编码方式除了要满足简单易读、便于调取以外,还要能够体现预制构件信息等级。如表1所示,通过这样一套预制构件信息等级表,可以让设计人员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锁定所需信息,降低信息干扰。
(二)预制构件的入库管理
待预制构件相关信息编码确定之后,需要由专业人员对相关信息准确性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在必要的地方加上备注,并确保所有备注说明的信息传达简易准确,规范统一。在此基础上,针对预制构件信息库的管理,需要根据单位内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做好权限管理。任何人员要访问信息库、更改信息库时,都需要由具有相关权限的账号登录,并且完成一系列身份验证流程。而针对新预制构件信息入库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提交申请,由信息库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再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处理。另外,针对预制构件信息库的操作使用,每一次操作都会留下相关的操作记录,便于综合管理和经验总结。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工程施工作为如今十分人们的工程建设技术,具有很好的發展潜力。而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相关单位及技术人员应当深入研究该技术,并结合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装配式结构的信息化设计。逐步形成从预制构件到工程装配的设计建造模式,提高工程设计、建造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小云,卢琬玫,黄兆伟.装配式结构的信息化设计及管理方法[C]//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2018.
[2]周永明,苏章,李文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信息交互与管理平台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153(7):57.
作者简介:黄斌,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