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梦诗
摘 要:幼儿园是幼儿启蒙的重要时期,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思想、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幼儿园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他们的科学活动比小班中班的要更加丰富和深化,如何对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广泛关注的一点。本文将从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入手,给出一些开展科学活动有效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互动教学法;应用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让幼儿通过直接的体验或实践进行活动以学习科学知识,构建科学观点的框架并培养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他们从生活中探索科学知识的习惯。本文将探讨对幼儿园大班进行科学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提出一些有效指导策略。
1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
1.1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一般为生活中的基本科学常识,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观察、实践和思考。在科學活动的进行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探究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此外,因为开展的科学活动大多是探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这些科学活动还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基本常识,甚至能够培养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1.2锻炼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较为重视的一点,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团队协作能力不能够融入集体,那他一定没有办法取得成就。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就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幼儿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埋下种子。在科学活动中,通常要进行实验的探究,有时需要进行分组,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幼儿争夺实验材料、不合作等行为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于是在进行科学活动的同时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1.3为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作铺垫
小学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视,会有各种各样的素质课程其中就包括科学课。幼儿园大班相比较幼儿园小班中班科学活动要更加丰富和复杂,科学活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各种能力的提升都为幼儿即将踏入小学作了铺垫,为幼儿以后的科学课接轨。这样,幼儿在以后的课程中会更容易适应,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完善综合素养。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效指导策略
2.1科学活动的开设要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构建科学观点的框架并培养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从中得到观察、实践等各种能力的锻炼,因此幼儿教师的科学活动设计不能过于复杂,这样幼儿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也不够好;也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幼儿的兴趣可能不大,对幼儿能力的锻炼也不足。
例如,在小班以及中班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磁铁,在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来探究磁铁,如磁铁能够吸住什么东西,哪些东西不能吸住,两个磁铁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等。
2.2幼儿教师要充分准备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具有创造性的,在科学活动的进行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可能会出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无法继续进行,这就要求幼儿老师需要有临场发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幼儿教师准备科学活动时,要尽量保证科学活动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要提前预想幼儿在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那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幼儿可能会提出哪些新奇的想法要如何解答。
例如在幼儿进行磁铁科学活动时,幼儿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条形的磁铁仅两端能吸引东西而磁铁条中间不行,部分幼儿可能会出现消磁的情况,幼儿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这些问题的答案,想办法用易于接受的语言让为幼儿讲解。
2.3科学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可以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幼儿在平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比如为什么太阳每天升起来,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等等问题,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平时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中取材来设计科学活动,这样幼儿的疑问会得到解答,幼儿也能在自己的观察和探索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比如幼儿在秋天时发现树叶要往下落,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此设计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东西只会掉下来,而不会飞上去,那么如何才能飞上去呢?幼儿会发现施加外力才会飞上去。将科学活动联系生活,幼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
3总结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幼儿可以在科学活动观察、探索,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幼儿教师需要可以设计科学活动,尽量将科学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朱萍.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71.
[2] 黄静.捕捉动态生成聚焦活动精彩——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动态生成的探索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2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