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梅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这一要求的提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分层教学法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一种教学新思路,本文笔者对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分层;目标分层;问题分层;作业分层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各项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学生由于初中数学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化,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生习惯也存在着不同,要求教师要發现各个学生对数学认知水平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习任务相匹配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整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为出发点,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作业设置分层”四个方面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学生动态分层
每个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往往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数学逻辑强、有的学生运算能力好、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等,加之小学、初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师如果只针对优等生的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学生思维存在障碍,如果只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使部分学生思维得不到开拓,因此,利用分层教学法按照数学基础程度与思维发展情况把学生进行层次分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分组并不是固定的,教师首先以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学情的掌握,然后按照“A层次、B层次、C层次”三个不同的等级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并建立成绩档案,根据学生成绩的波动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在自我层次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后向上一层次递进,不仅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提高,从而保障教学效果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二、学习目标分层
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环节,进行三维课程目标设置,在此过程中,注意的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思维的接受程度,如:“函数及其表示”三维教学目标设置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体会变量之间这一函数数学模型,学会运用集合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对于B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要求:“在A层次的基础上学会灵活的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函数建模、并学会对变式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于C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要求:“对于探究性、规律性问题进行全面解析,发挥灵活的思维,并产生知识迁移”,从而使学习目标呈现不同的梯度,每个学生在自己目标基础上完善自我,得到不断提高。
三、课堂提问分层
问题作为贯穿于高中数学课堂的核心环节,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检验学生形成性结果的反馈过程,但课堂中存在部分学生积极性强,主动回答问题,部分学生主动性弱,或者胆小自卑而不敢举手回答,教师不应只关注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否则使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在分层教学中,也要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如:一些基础简单的题目,增加A层学生的回答频率,不仅检验A层次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变式类、一题多解等题目,多给B层学生回答的机会,启发他们发散思维,进行分析,并对这类学生自我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给C层次的学生一定的空间表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这类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到不断提高,对今后的学习行为也有一定的意义。
四、作业设置分层
作业是复习与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学生检验自我、完善自我的有力工具,对于教师而言,作业需要巧妙的设置,否则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一头雾水,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基础简单,不能体现作业的巩固复习价值,因此,分层教学法也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分为“必做题与选择题”,由于必做题涉及的知识为基础性的知识,对于全体学生而言都需要进行练习,选做题为不同类型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问题、找规律问题、拓展延伸性题目、变式问题”等,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正由经验型向理论性不断转变,对于这类题目按照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选择填写,从而使课后练习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分层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作用是教师按照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基础水平情况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进行分层,对于学生动态分层、学习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作业设置分层等不同环节的分层方式,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匹配,通过这一模式的不断创新,摒弃“从众性”模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字映贵.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No.369(1):245.
[2] 孙慧.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