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雪
摘 要: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入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对教学方式做出改变,要善于运用赏识性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推进教学课程的进度,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本文将阐述赏识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赏识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四种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 赏识性评价 运用
引言
尽管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大范围的开展,大多数学校都根据新课改的标准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但由于我国教育现实影响,应试教育特征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快速发生改变,也使得教学面临困难。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若仍遵照从前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因此,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赏识性教学作为其中一种办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赏识性评价的重要性
教学的本质是育人,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赏识性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对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赏识性评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暗示,任何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够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用鼓励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助于學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1]。
二、赏识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言语赏识性评价
任何时候,语言的力量都是无穷的。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小学教师需要用学生的语言与其交流,并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等,以便作出相应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鼓励欣赏学生时,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不要反复使用课堂上常用的单词,诸如“good”“great”“nice”之类的词,这些赏识性的评价用词过于口语化,对学生来说可能敷衍意味更明显。学生由于经常听到此类的单词,对这样的评价并不敏感,甚至不认为这是教师在鼓励自己,赏识性评价的效果运用不甚明显。若是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正式的语言赏识学生,更能激发其自信心和荣誉感。例如,外研社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e 1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程最后提问学生他的周末经历,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用“whats a fun day”“That sounds great”等语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回答被教师认真听取并重视,受到了独特的赏识。
2.物质奖励赏识性评价
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教师给予的奖励总是格外的珍视,物质奖励对其学习生涯的影响也较大,或许能让学生记住这一次鼓励,在日后的道路上积极前行。小学英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开口的机会,并且可以适当地准备一些小礼物,诸如糖果、铅笔、橡皮等,用于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例如,外研社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e 1 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一课中,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互问互答,强化学生的情景语言运用。学生结束对话后,教师可以将实现准备好的糖果奖励给学生,并鼓励其下次积极发言,能够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收获赞美和奖励[2]。
3.动作赏识性评价
肢体语言有时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也能向对方传递具有深层含义的讯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在学生面前保持温柔友善的态度,经常用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能够减少对英语学习的抗拒,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放松心情以投入教学。例如,外研社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e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一课,学生需要掌握一般过去时的语法运用,在学生能够自主找出一般过去时的标志时,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竖大拇指、投递眼神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让赏识性评价在课堂中发挥有效作用,提升课堂效率。
4.心理赏识性评价
学生对于每一阶段的成绩都会比较关注,小学英语教师在每次考试过后,可以将成绩较好学生的试卷进行展示,贴在班级内较鲜艳的地方;还可以将学生的优异成绩以短信的方式告诉家长,并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赞美,不仅可以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借鉴学习,也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在教学中更加努力奋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结语
英语并非是大多数学生的母语,因此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运用科学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赏识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只有正确的评价方式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丹丹.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 2018(13):150-150.
[2]杨旭.赏识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