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梅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 注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159-0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充分揭示了阅读的本质。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指导,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实效性呢?笔者将从如下几方面略谈做法与体会。
一、注重兴趣阅读的激发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尽量以富有情趣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愿意去读书,急切希望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小公鸡》时,我先创设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以动画出现一只很不开心的小公鸡)。这只小公鸡呀,它整天没有事做,心里很苦恼。今天,它想告别苦恼,打算出门寻找快乐,你们想不想跟它一起去呀?”通过这一问,学生个个都兴致盎然,乐意跟着去。紧接着我又以“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发表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课题,渗透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进一步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产生阅读的期待,从而进行主动探究。在读完全文后,我组织学生交流:“小公鸡为什么这么快乐了呢?”将文中小公鸡的快乐引申到生活中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在总结文时,我向同学们说:“如果你们像小公鸡那样去帮助别人做事情,就一定会收获很多的快乐。其实,生活中关于快乐的故事很多。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好朋友《同步阅读文库》里,就有精彩的故事,请你们今天回家后,读一读里面的《快乐》单元,相信你们能在阅读中感受更多的快乐。明天上课时,比一比,看看谁收获的快乐多,好不好?”这样自然地由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回家读书,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爱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思考、理解、欣赏和感悟,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执教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组织学生自由读、小组读、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条理。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学生们有的选读了自己喜欢“大草原的草”这部分内容,有的选读了自己喜欢“湖水”这部分内容,还有的选读了自己喜欢“野花”这部分内容。”他们朗读得无拘无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与时同时,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感受和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去,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并超越文本。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其中一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一段精彩《月光曲》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上这段音乐再去朗读课文,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场景。朗读已经结束学生还沉浸在想象中,学生们这美的体验和感悟非老师的长篇大论所能引导出来的,这里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悟……
三、注重阅读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构起阅读质疑的意识,让他们敢于质疑,学会质疑,使质疑逐渐成为他们阅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彩色的梦》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便采用了“注重意识训练,培养质疑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首先,我引导学生缓慢地、带有情感地阅读课文;其次,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都有谁做了有趣的梦,他们的梦是什么颜色的?”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再次,我抽点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关键点,我便继续引导他们,使回答的学生用完整的话语来讲述图片,如:“小青蛙做了个绿色的梦,他梦见了绿色的荷叶,梦见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小蝴蝶做了个红色的梦,梦见了红色的桃花,梦见了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最后,当我提出的所有问题被学生“消滅”后,我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契机,提出问题,你想做个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畅所欲言,讲述了很多自己想做的彩色的梦,并随机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爱护花草,保护花草树木,从我做起。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阅读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不仅知道了怎么读,还充分掌握了阅读的原因和技巧,阅读学习实现了“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教学的效果十分完美。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蹶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阅读个性,抓住训练时机,通过各种的教学方法与手法,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在教学《小蜗牛》这课时,我根据抵学级学生立善长于形象思维而自身知识经验不足的特点,我借助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大自然四季的美丽。在指导学生借图阅读的过程,我分为两个环节进行:一是理解一年四季的美丽,学生观察到四季的景物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注意到小树的变化,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四季景物变化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四季的美;二是在学生发现整个插图色彩丰富后,适时和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使学生既通过画面形象地感知大自然四季的美丽,又理解了文字,读懂了句子表现的情景明白了“长满”、“碧绿”等词的意思。在此的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了课文插图进行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也使学生懂得如何借图去阅读的方法。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恰当的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向学生渗透,能快速地提高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注重阅读的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整合,可谓是语文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正如皮特.科德所言:“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会仿写、续写等读写结合,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得到思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五阅读平台《假如没有灰尘》时,我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铅笔把原文改为《灰尘的自述》,让学生去演说。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为本单元的习作:《的自述》作了铺垫。所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把阅读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使阅读成为他们智慧、灵感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带来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读写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羅群.《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个性化阅读使小学语文教学“活”起来》,2005.
[3]安艳花.《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教育创新学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