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飘飘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应该在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保罗万象,文学性极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正是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学而不解,没有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发现她的美丽。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生素质 普通话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144-01
我是一名刚刚走进学校的老师,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压力山大。面对着教室里那青春活力的学生,心里无比欣喜。我也满怀激情,带领着他们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学生也基本习惯我的教学风格。每天的学习都变得充实而美好。而当看到他们成绩,不免为他们的将来担忧,虽说成绩不代表什么,但中考、高考,哪一项考试不是以分数论英雄?想改变,想帮助他们却又遇到了重重阻碍。我经常反思,这些阻碍到底来自哪里?是老师还是学生?回答很明确,两者。
一、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对农村语文教学的阻碍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灌输的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除了读书,其他什么事都是其次。如果读不出书,就出去打工。没有多余的钱供你们挥霍。不少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反正考不上,还不如每天悠哉悠哉。思想都变得懒惰,哪来的精神去学习。的确,家长也做到了,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不愁穿,不愁吃。殊不知,孩子最缺的是什么,是爱。依稀记得,初二一男孩,突然肚子痛,手时刻顶着肚子,班主任立马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一来,手里的药往办公桌一扔,就开始破口大骂,可怜那孩子痛的睁不开眼,还挨了一顿骂。没有一点亲情,没有一点爱。孩子怎么能够顺着家长的意愿向前行,又怎么能够爱上学习。
我们的语文课文里,偏偏又教孩子学会去爱,学会宽容,相信世界是美好的。老师努力的教孩子一切美好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行为却又与语文教学思想相违背,相冲突。
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不再相信课本里的美好,觉得学着也并无意义。生生的将语文拒之门外。
二、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以及处于青春期的波动情绪
(一)“双基”地基不牢固
语文跟英语一样,是一门语言,字詞句就是语文的砖块,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这些砖块慢慢砌成属于自己的语文乐园,稍稍少了那么一小块,乐园就会变成废墟。所以说,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当我面对我的初二学生们,在看他们的语文作业时,我感叹,孩子的基础太差。一个音节,有错声调的,有平舌、卷舌不分的,有声母b-p、p-q不分的等等,更不用说字形和笔顺,这些可是小学一年级就应该掌握的,我们班55人,百分之五十的人会有这种错误,可见,农村小学语文基础教学的质量有待提升。如果小学基础不牢固,初中还需要老师像小学老师一样一个拼音一个拼音的教,那还是初中生活吗?由此,小学教育应该充分的为初中教育做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字都不能掌握准确,像英语学科一样看天书似的学习,谈何去欣赏文章,感受语文的魅力。对于他们来说,语文学习又成了累赘。
(二)“黛玉”式情绪
青春期中的初中生,情绪的波动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习,语文是感性的,孩子的一切心理因素,都牵连着语文的学习。
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而这直接影响了对文本的审美。
三、农村教师素养限制了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教师的职业形象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对于一名乡村语文教师而言,自身素养的提升碰到很大的瓶颈。
第一,学校不注重教师的思想培养,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味的追求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自身想提升,缺少指导性,比较盲目。
第三,提供学习的平台少,即使有也是为了应付检查。
思想跟不上,生活、工作态度懒散,没有行动的动力,谈何而来的教学素质与修养,更不用说教学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我做了几点总结:
1.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不管是哪一科目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学生犯错十有八九。老师不能因为犯错而放弃一个学生,换句话说,不能“放过”一个学生。
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做一个新教育的“弄潮儿”,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把教育当成实验,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3.做到“啃书”境界
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的开收得拢,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是在接触教学中所遇所思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有所思,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教学路上,不希望一帆风顺,只求有所长进。
[ 参 考 文 献 ]
[1]魏书生.我这样做老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2017.1重印).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周蕖 王义高 刘启娴 董友 张德广译 申强 校.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1(2015.9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