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摘 要: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个文件,强调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ESP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滨州医学院ESP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陈述了其改革策略,以期为同类院校的ESP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院校;ESP教学
201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指出,“大學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就以滨州医学院为样本进行了ESP教学比较研究。
一、ESP课程设置现状
医学院校的ESP课程与通用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共同构成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课程类型。根据课程授课形式的不同,还包括在线课程群和网络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群。根据滨州医学院主要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情况,前三个学期为通识必须课,从第四个学期开始开设通识选修课,包括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等,即ESP课程。
ESP课程直接对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未来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通用学术英语是ESP课程的核心必修课程,由大学英语教师主导完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综合交流能力(口语与书面)。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目标和学生水平,学术英语课程包括通用学术英语(面向所有专业)、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中医英语、护理英语等,通用学术英语为所有专业学生限定选修课程。其他ESP辅助课程主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包括医学英语词源、词根记忆,临床口语会话,医学病历书写等课程。
二、ESP教学面临的困难
目前,学校高度重视ESP教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想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ESP课程教师应该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目前该校的ESP课程授课老师大部分为大学英授课教师,而相关学科的医学专业教师因忙于临床及科研工作,加之能用英语进行授课的师资缺乏,难以承担ESP课程的教学任务。
2.ESP课程教材缺乏系统性。王燕对2006-2017年我国出版的大量医药类专业英语教材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侧重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教材偏少。
3.学时过少,重视不够。目前该校ESP课程设为选修课,开设在第5~7学期,共48学时。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就会进入实习点进行见习和实习,学生分散,实习任务重,难以进行集中而密集的ESP课程学习。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5~7学期,学时不少于100学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学时过少已成为医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障碍。
三、ESP教学改进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该校对ESP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科学设置ESP课程。2018年,该校组织全校各专业教师进行了培养方案修订,各专业因地制宜安排ESP课程学习的进度,实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线下线上课程相结合。鉴于临床、口腔等学院的学生入学基础较好,加快通用英语的授课进度,从第四学期开始增加通用学术英语和医学英语,供学生选修。
2.引进人才与加强培训结合,建立一支水平过硬的ESP师资队伍。聘请具有医学和英语双重教育背景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对通用英语教师的培训,使其迅速适应学校的需求,增强ESP教学基本功。
3.加强ESP教材建设。目前,在ESP课程中,商务英语的发展最为成熟,教材也最为丰富,相比之下,医学英语教材匮乏,需加大建设力度,包括通用医学英语、护理英语、解剖英语等,需要进一步细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MOOC资源,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增强ESP课程的灵活性,满足学生在见习、实习点对ESP学习的需求。
5.建立医学学术英语语料库,方便师生在线学习和检索。建立共享资源平台和医学学术英语语料库在线检索网站,提高学生自主进行专业词汇和语篇的学习和扩展。医学学术语料库的建设不仅为专业知识和词汇的检索提供了可靠的查询资源和途径,也为教师开展各种基于语料库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平台。ESP教学团队成员利用医学学术语料库对大学生的专业学科基础写作进行了训练和有效性研究。
通过多方调研与改革举措,该校ESP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开展都取得了较大改观。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ESP课程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对ESP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显著提高。ESP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仍需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唐君.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课程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以遵义医学院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5):59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