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涛
摘要:我国对教育实施了新课程改革,这项改革推动了高中体育教学向前发展,对高中体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为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文章对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找出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解决高中体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190-01
高中体育在高中阶段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也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观念落后等。本文具体分析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的对策。
1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新课程改革后对学校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教育目标,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是比较好的,但是教师很容易受到以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高中体育教学上依然固守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上,这些与新课程改革后的要求都是不符的。高中体育教师多数还是保留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是主体,学生在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被忽视,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1.2教学模式单一、不合理
高中体育教师多数都是体育专业毕业的,这些体育教师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了长时间高强度的体育项目训练,并且多是专项竞技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与内容对高中体育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些教师的头脑中,进而会在教学时沿用自己曾接受过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型或者是积累型,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不科学合理,长时间下去,将导致学生形成单一思维、视野狭窄并理念陈旧等等缺陷,学生慢慢地也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倦与懈怠感,在体育课上会选择做别的事,从而减少了体育锻炼运动量。
1.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合理
以往的高中体育评价方法只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各项体育能力存在着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统一而论,忽视学生间的差异,只重视结果,这将会极大地降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往的体育评价方式具有偶然性,优秀的同学在体育比赛或者是运动时也可能因为失误表现欠佳,如果单纯按照结果来评价学生成绩,这可能会挫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解决对策
2.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锻炼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高中学生足比较特殊的群体,而临着高考的压力,因此体育锻炼显得就更为重要,体育课上的体育项目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应该转变傳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设备投入。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模式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改进体育课上的运动规则以此来降低体育动作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会,更乐意地参与到体育课的学习训练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功率;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模式,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例如表演化教学模式、生活场景模拟化教学模式以及做游戏的模式等等来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还应该将时下流行的学生关注的体育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体育课堂的综合教学效果。
2.3完善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起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单纯地重视结果,将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公平性,还要注意对于学生未来长期发展的影响,争取做到公平合理,对学生起到激励鼓励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体育评价体系应该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最后的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评价,注重学生个体性差异,依据学生能力做出合理判断。
3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需要跟上改革步伐,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深入实地发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了解其现状,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给出发展的对策,促进学生体育能力与素质的发展,积极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鹏.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和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7):239-240.
[2]李杨,高中体育健康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3-4.
[3]张立栋.浅析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