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写作的实践与反思

2019-10-21 09:26倪江
关键词:媒介文本语文

倪江

摘要:跨媒介写作致力于培养学生跨媒介的、多元任务驱动的核心写作能力。跨媒介写作可以分为创意和实用两大类型,有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将海明威小说《杀手》改编为微电影案例展示了基于语文课程的跨媒介情境写作流程。跨媒介写作既要避免“语文味”的丧失,也要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写作的情境化设计比大而全的“序列”重要;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

关键词:跨媒介写作跨媒介文本媒介素养语文味

一、跨媒介写作的内涵

跨媒介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跨媒介文本”的含义。

阿瑟·伯格在《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中对“媒介”的定义是:“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等方式,传递信息、资讯、文本的通道。”这里的“通道”即媒介方式,文本则是被传递的对象。

跨媒介文本不一定与文字写作有关。例如,图形、影像、声音等“文本”,其结构方式可能与文字文本有相似之处,但是其本身并不涉及写作问题,写作通常在该“文本”之前或之后发生。例如,图形、影像、声音“文本”的规划、创意文字,阅读“文本”的感悟、反思、研究文字等。

英国学者尼尔·麦考在其《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指南》中说:“(文本)关注范围更为广泛的材料,而不仅仅是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伟大作品的经典,从而审视阐释一系列文化文本的方法;不仅仅是书面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和非虚构散文),还包括电影、电视、视觉艺术和摄影。”书中还列举了不同“文本”的特定阅读对象,如在描述“电影文本”时,尼尔·麦考指出需要探讨的范畴有“制片厂、类型、导演、剪辑、拍摄、配乐、照明、角度、剪切、聚焦、凝视、对话、主题、转义、象征、信息、潜台词、叙事、故事、情节、母题、人物塑造、框架、蒙太奇、视角、场景、镜头、画外音、变焦、背景、服装、追踪、语气”等。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阅读对象”中,哪些跟“写作”有关呢?

如果我们将中学写作理解为狭义的“文字写作”,可以推测上述引述内容中涉及的“文字写作”包括:电影规划和操作的专业文书、导演阐释和意图说明、剧本、文字脚本、分镜头脚本等,演员、剪辑师、配音师、道具师、布景师等需要的更为细化的文字,如阐释、程序、创意、评价等。

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学,该如何定位跨媒介写作呢?

《2017版课标》中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描述,并没有明确指向写作内容。其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表述如下:“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情境性表达和交流,是跨媒介写作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情境的、多元任务驱动的核心写作能力。语文课程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培养具有一定潜质的未来传媒领域、跨媒介领域人才的使命,而对于将来未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而言,“媒介素养”则是其未来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二、跨媒介写作的操作

如果遵循通行的“虚构类写作(创意写作)”和“非虚构类写作”的大分类,跨媒介写作大致可以分为创意和实用两大类型。

“虚构类写作”的跨媒介操作,以作家西西的《浮城志异》为例,我引述其中一个段落:

在风季里,有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浮城人的梦境,到了五月,浮城的人开始做梦了,而且所有的人都做同样的梦,梦见自己浮在半空中,既不上升,也不下沉,好像每个人都是一座小小的浮城。浮人并没有翅膀,所以他们不能够飞行,他们只能浮着,彼此之间也不通话,只默默地、肃穆地浮着。整个城市,天空中都浮满了人,仿佛四月,天上落下来的骤雨。从五月开始,人们开始做浮人的梦。甚至在白天,午睡的人也梦见自己变了浮人,沉默肃穆地站在半空中。这样的梦要到九月才消失,风季过后,浮城的人才重新做每个人不同的梦。为什么整个城市的人都做起同样的梦,而且梦见自己浮在空中?有一派心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叫做(作)“河之第三岸情意结”的集体显像。

在原著小说中出现的插图(见图1),是比较接近文字内容的。与传统小说插图不同,西西的插图介入了文本叙事。而西西小说中的跨媒介策略远不止这一点:绘画与文本之间的阐释、扩展、隐喻、象征、并置、链接等关系,形成了“图文、摄影叙事”,进而创造出“蒙太奇文体、蝉联想象曲式”等叙述法。自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将电影蒙太奇手法应用于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多作家的作品出现了跨媒介要素。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常年开设创意写作选修课,其基本流程是:学生创作一幅绘画—给绘画配写创意文字—构成图文一体的作品,这其实是典型的跨媒介写作。

实际上,跨媒介写作的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广阔。跨媒介写作应该关注两個媒介时代,一是麦克卢汉的“电力时代”,一是洛根的“数字时代”。

电力时代,以电视、电影、广播、漫画、打印机、电报、电话、音乐、图书等为主要媒介;数字时代,“新媒介”呈现爆发式增长,罗伯特·洛根在其《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对新媒介做了梳理,包括:网络帖子、网聊、聊天室、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短信、表情符号、表情包、电子地图、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电器、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电子钟、网络漫画、电子出版、电子书、有声读物、电子杂志、电子图书馆、电子浏览、数码图片、新闻网站、自媒体、互联网广告、电子游戏、寻呼机、网络电话、可视电话、数码音乐、数码电影、网络视频、网络广播、播客、互动电视、数字电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万维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博客、社交网络、微博、推特、视频会议、虚拟现实、智能搜索引擎,等等。

如此浩瀚的“跨媒介”媒体,其中既涉及创意写作,也涉及非虚构写作,的确是当下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重大命题,也是语文教师可以大胆尝试的新空间。

要在《2017版课标》下安排跨媒介的“阅读”和“写作”,需要结构化思维。电力时代以影视文本为核心,涉及如微电影、电视散文、音乐MV、有声读物、配乐朗诵等相关写作;数字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涉及如短信、微博、跟帖、网络讨论、自媒体创制、电子邮件、直播等样式,甚至成为高考语言表达题型。语文教师理当在有限的时间里建构合理的写作课程结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冲浪”。

三、跨媒介写作的案例

跨媒介写作的“语文性”,是语文教师进行“跨界写作”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跨界写作是否会丧失原来语文写作的经典性?如何才能保持跨媒介写作的“语文味”?笔者曾尝试做过一个将文学作品改编拍摄成微电影的案例,择核心环节记录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

出示将海明威短篇小说《杀手》改编成微电影的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1.通读海明威原作,理解小说叙事主题,提交读后感并研讨。

2.改写小说任务:不得改动基本情节,但是要将所有外国名字替换成中国名字,所有环境背景替换成中国背景,对话语境替换成“中国味”的语言,让人感觉到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一个故事。

3.确定导演,导演组建剧组,分配任务。

4.编剧改编电影剧本。建议采用模仿方式,可参看《辛德勒的名单》剧本。

5.提交改编文本。

6.演员选定:确定演员角色之后,每位演员撰写一份“表演阐释”,写出对角色、表演的理解。

7.道具、美工、灯光、音响、服装负责人分别撰写“制作阐释”。

8.拍摄活动。

9.后期剪辑制作。

10.撰写一份“微电影制作后记”。

说明:该任务对于学生准确理解原作是一个考验。它要完成两次转换,一次是将美国背景的故事转换成中国背景的故事;一次是将文字转换成影像。这里涉及非常多的调整,其中如何让一个事先张扬杀人的故事符合中国语境,并让故事承载原作厚重的人文主题而不彼此“犯冲”,这是一种综合挑战(美国著名影片《十二怒汉》被改编成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就是成功的案例)。

(二)改编文本、剧本示例(均为节选)及说明

【版本1】

“同福茶馆”走进来两个人。他们在桌旁坐下。

“两位要点什么?”阿城走上前去问他们。

“不知道,”其中一人说,“你想要点什么,小姐?”

“不知道。”另一个人说。

天慢慢暗下来。两个人坐在桌边。二狗子坐在柜台里,注视着他们。他们进来的时候,他正和阿城聊天。

“要两杯咖啡和一份三明治。”男人说。

“對不住啊这位先生,”阿城说,“这儿是茶馆。”

“嗬,去他妈的破茶馆!”男人说,“那你这儿有什么?”

“咱这有各种零嘴,”阿城说,“先生您可以要花生、茴香豆、白豆腐干儿。”

“我要两杯拿铁,一杯不放糖。”

“真对不住……”

说明:该版本完成了部分“中国化”,并将原作角色性别做了调整,但基本沿袭了原作的构架。

【版本2】

龙门客栈破旧的木门被打开了,混着风沙,走进来一个戴着斗笠的黑衣青年。他走到靠角落的桌子边,放下灰布包裹和背上用布条绑着的剑。掌柜抬头看了一眼,低头继续拨他的算盘。

“客官,请问你……”

“两斤肉,一斤酒。”

店小二朝厨房大喊一声:“两斤羊肉!一斤白酒!”

一群商人吃饱喝足回楼上客房了,店里人头稀疏,但多数都三三两两地围坐一桌,毕竟,独自在大漠中行走的人,真的不多。

“哎,客官,您要的……”

他从包裹里拿出筷子,笃笃地敲了下桌子,打断了小二的话,也不摘掉斗笠,就一言不发地坐着。

说明:该版本完成了较为彻底的“中国化”,将“杀手”故事转移到中国古代,使得“事先张扬杀人事件”有了更为合理的背景。但改变了原作性格设定,拍摄的难度会大幅增加。

【版本3】

人物:A.厨子阿福;B.饺子馆老板小陈;C.饺子馆服务生阿青(女);D.杀手老刘;E.杀手小周;F.被杀者老全。

环境:天慢慢暗下,街灯逐渐亮起,有两人走进“陈氏饺子馆”,靠着窗坐下。两人都身着黑色风衣,将脸隐没在高竖的衣领中。柜台处,C停止和B聊天,注视他们。

D(喊):来份韭菜饺子!

B(向厨房看一眼):还没好哪,您得等到六点后。

D(不耐烦):拉倒吧,(看一眼钟)这才五点二十!

B(走上前):准确说是五点,这钟快了二十分钟。

E(叫住欲骂人的D):算了。(转向C)来点小吃,就豆干吧。再加两杯啤酒。

B:好嘞,稍等!(转身小跑离开,进厨房)

D(招手示意):嘿,那边那小妮子!来聊聊。你们这地方这么冷清,能有啥客人啊。

C(擦拭柜台,抬了头又低下):算是吧,不过还是有点常客的。

E(状似无意询问,用手叩桌):他们每天都来?

C(停下手中动作,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怎么可能,(停顿)不过我记得那些老熟人说今天要聚聚,一起来这吃顿饭的样子。

E(轻声):很好。

说明:将原作剧本化,有大量表演提示,有利于后期拍摄。建议可以加入镜头、机位乃至音乐的处理等文字。

(三)拍摄制作及应用文字写作(略)

(四)学生微电影作品描述及评述

(视频略)该作品模仿了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审案”的平行多段体结构,以公安派出所调查案情的形式展开,店员、店老板、被杀者邻居等被调查人分别出场,面向镜头陈说往事,以闪回的方式回到“事件现场”。

该作品的时空处理与原作完全不同,表演的同学传神演绎了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职业特点、心理特征,展现了学生的表演天赋。被审讯者极富生活化的语言和警方调查案件的公文化、程式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立关系,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唯一不足的是,该作品将海明威原作中被追杀者最终何去何从的“留白”,改编成已经被杀的“大结局”,丧失了海明威原作中的丰富意蕴。可见研读文本至关重要。

四、跨媒介写作的反思

如何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进行写作教学,并且仍有“语文味”,是我在跨媒介写作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想反对一种观点,即认为跨媒介学习“毁”掉了经典文学、文字。这可能是由于某些教师对跨媒介学习的特征缺乏必要的了解。的确,大众媒介献媚受众、娱乐至死、众声喧哗、资本炒作等,使得跨媒介文本呈现易变、速朽、驳杂、混搭等特征,这是语文教师需要警醒的。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不同程度上发展出符合自己媒介特点的上乘作品,电影、电视、广播等均有“经典文本”和“经典作者”,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新写作”的尝试。

其次,“语文味”取决于表达的准确性、批判性、智慧度、优美度。正如前述写作案例,语文味是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呈现出来的。另外,我们当然应该坚持引领学生阅读经典,但是并不意味着面对芜杂、粗糙的信息就要丧失表达的准确、优美。跨媒介写作不意味着丧失经典文本中的经典元素。引导学生从所谓“通俗”作品回归经典文本,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策略。如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中蕴藏着中国古典神话经典元素,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则是唐传奇经典故事的变体,美国动画影片《狮子王》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等。

其三,跨媒介写作没有序列可言。我们喜欢设置纵深到底、橫跨到边的“框架”,实际上,不断创设富有启发性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因情境、因目的而变,才是更为重要的。语文教师熟悉的看图写作,已经包含跨媒介写作的基本要素。“新概念作文大赛”曾以一只被咬过的苹果作为“命题”,便是经典的案例。情境化写作中,跨媒介资源可以大有作为,不妨放开学生的手脚,给他们更大的施展空间。

其四,如何解决跨媒介写作涉及所谓“专业性”问题。美国斯蒂芬·阿普康基于“媒介时代”的来临,提出高中生应当掌握以下技能:

1.能够为视频短片撰写剧本。

2.能够利用正确的表达元素拍摄连贯的视频。

3.能够从原素材中剪辑视频,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够掌握传播渠道,包括互联网。

5.能够批判性地理解和解构视觉媒介。

这个建议中就包含了电影或者视频的剧本创作、拍摄、剪辑、传播和解构五个环节,涉及相当多的专业知识。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环节已经模块化,大可以利用“模板”解决所谓问题,例如剧本写作,可借模仿来完成,诸如拍摄、剪辑等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学完成。“在做中学”或许是学生自主理解和建构媒介知识的有效手段。毕竟,教师无法建构巨细无遗的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美﹞阿瑟·伯格.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M].秦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英﹞尼尔·麦考.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指南(第2版)[M].苏新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 西西.手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凌逾.跨媒介香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美﹞斯蒂芬·阿普康.影像叙事的力量[M].马瑞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媒介文本语文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