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莉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既取决于代表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生育观念指导下的产品。实践活动改变了人类经验交流的方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产生了密切联系。小学综合实践的开展旨在教会学生感知生活,体会生活,品尝生活以及阅读生活。使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能得到最好的经验传授和教育,并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因此在本文中我将详细阐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当如何开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课程;小学生;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所不同,其他学科的课程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数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等,但是综合实践课程则没有这么强的针对性,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教育不是为了提升自身某一项专业能力,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个人全面素养。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实践应貼近生活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也与实际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当代社会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体系中孕育的理论。社会实践经验的交流传递需要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开展的初心与目标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自然的魅力,读懂社会这一大本书。比如教师可以依托实际生活开展以“公益活动”为主题的实践行为。公益活动密切贴合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每一项公益性活动的影子。教师在综合实践中开展公益活动为主题的课堂形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益性思维、树立公益性意识。把社会公益活动与学生群体之间通过一种形式连接起来,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集面变大了,对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公益性意识的培养必将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解读上述行为,我们可以得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贴近实际生活,也只有在实际过程中贴近生活,才不会出现与课程设置目的相违背的情况,才不会使得这门课程最终沦为名存实亡的过场。
二、实现学生乐学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学习。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模式,这种上课方式具有很大不同。比如场所不固定,实践课程开展时教师不可以将学生限制于学校内部,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学生活动和交往行为,最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的三维的活动网络,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比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在自己的家庭或学校制定的社区以及其他公益性场所之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擦亮双眼,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体悟生活,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去品味生活。鉴于此种特点,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也应当充分以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为转移,比如活动的组织形式、时间、主题风格、特点、班级或小队等等这些因素都要因地制宜,据效而动。要通过丰富多彩地生活体验活动,最终满足学生的求知心和进取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收获快乐、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以通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如手机、互联网、电子邮件)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实现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工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场所可变性较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课堂纪律,教育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可以抓空子交头接耳、嬉戏打闹,以确保社会实践课程的初心不改。
三、结语
总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路、基于内部和外部课程相结合的课堂和生活,接触社会,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体思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相关的教学思想并付诸实践,这是对教学目标的尝试,对教学模式的探索。选择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并把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综合实践成为小学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阮洋.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
[2]张俞清.因需定材 整合包容 发展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整合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