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019-10-21 08:27刘桂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性初中语文

刘桂霞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加强教学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变得更加有效。我们可以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在设计问题时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促成课堂生成,利用群体力量优化教学问题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性

现在的教育已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问题的设计,迎着改革的潮水勇敢前行。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有积極的启发作用,还能适当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要怎样做,才能让问题变得有效起来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一、问题设计要以课改和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

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要求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锻炼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相关理念,作为理论依托,指导自己的课程实践。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落实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课堂所学不仅成为应试时的工具,更要演变为生活实践中一项技能,将课堂和家庭、社会有机联系起来。[1]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奏”,而应该是所有师生交流碰撞的“交响乐”。教师应该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启发下,走下神坛,走向学生,了解学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另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驱赶内心的畏惧,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

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增多,学生才能在课堂中逐步活跃,进而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动起来,才是课堂永恒的生命力,这也正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问题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兴趣,问题设计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就以古诗为例。古诗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亮点。说它难,是因为距离我们时间久远,学生有些句子理解起来要借助必要的注释才能读懂。说它是亮点,也是因为它的年代感。在诗歌的长河中,古诗是明媚的女子一样,款款而来,虽然句子韵律背景有难度,但是我们耐下性子读来,依然不得不为它的魅力折服。我们很喜欢的陆游的《游山西村》,距离我们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当我们翻译诗歌,感受诗歌内容后,就会发现,陆游的经历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相似。他去农家做客的随意和惬意,和我们现在外出旅游放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引导学生,将这样的生活经历比较下来,学生再谈谈自己的类似的做客经历就能产生更多共鸣,理解诗歌时就容易很多了。这就是找到了学生的兴趣所在。[2]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讲授结束后,还可以借题发挥,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比较阅读同时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说出异同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还能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这样一来,整节课都是在兴趣的促成下完成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问题设计要能促进课堂生成

作为传统教育的受害者,我们都感受过老师一言堂的沉闷无趣,现在看来,这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我们作为课堂上忠实倾听者和永远的沉默者,长大后也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教师特别要吸取前车之鉴,避免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力四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市区语文教研员也反复强调,教师的教学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我们不怕课堂出现“插曲”,因为“插曲”更能体现课堂的价值,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一定不要害怕出差错。巧妙地利用出错,正是重视课堂生成的表现。

例如在上课《天下国家》这一综合性实践课时,我预设的一个问题是:你听完这个爱国故事,有什么启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回答自己在英雄身上看到的品质,也可以谈谈自己今后准备怎么做。但是就有一个学生不按照既定模式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他这么做太傻了……”他的回答明显偏离了正确回答问题的轨道。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我心里顿时惊慌了起来,但是,转念一想,课堂不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吗?我不能因为他的回答与我的预设不一样就急忙否定他。于是,我微笑地问他:“那你认为怎么不值得呢,说说看。”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我评价:“老师认为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抉择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我们的个性所在。老师很欣赏你的与众不同。”

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用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活泼有趣,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利于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激烈的交流中,生成令大家耳目一新的东西,培养了学生不一样的个性。[3]

四、问题设计要善用备课组的群体力量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集体而单独生活和工作。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无法闭门造车,必须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成长。

备课组的教师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各有所长,我们要利用备课时间集中讨论交流同一课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在讨论时,反复推敲,我们会发现一些细节设计不合理,集大家的智慧,使得问题变得可行。[4]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新课改内容,领会精神,以学生为本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01.

[2]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2.

[3]段承校,杨桦.初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7.01.

[4]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01.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有效性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精设计,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