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纳入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影响

2019-10-21 07:47杨鹏山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积极性

杨鹏山

摘要:非正式课课程的开设,使学生遇到了是否能在毕业之前修满40个学时的课程的难题,然而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获取非正式课程学时的途径之一,对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是否会有影响: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就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学生在开设非正式课程前后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行数据调查分析,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华南师范大学非正式课程的开展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志愿服务;非正式课课程学时;积极性

一、调研背景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8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非正式课程政策推出台,从17级的学生开始,每位学生需修够40个非正式课程学时方可毕业。因此我们就华师非正式课程学时登上微博热搜榜,志愿服务成为非正式课学时加分的标准之一对同学们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是否会有影响,以及同学们对现在志愿服务加学时的体制是否满意等等内容进行研究。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被纳入非正式课程,我们通过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从中推断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从而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调整非正式课程开展的类型,以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学城校区的学生,为确保调研对象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调研对象涉及到大一、大二、大三共三个年级,统计显示,收到问卷共362份,其中大一新生170份,大二学生124份,大三学生68份,覆盖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十个学院,30个专业等等,力求调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问卷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有效问卷362份。

三、调研结果分析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纳入非正式课程学时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影响的部分调研情况如下:

(一)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

参与志愿服务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着志愿服务的经历,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参与志愿服务与否是学生个人的意愿所在,带有一定的自愿性,且按目前社会上的现状而言,学生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仍有待提高,所以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是比较少的。

(二)学生对志愿服务时与非正式课程学时的转换比例的了解程度

许多学生知道志愿服务时与非正式课程学时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了解志愿服务时与非正式课程学时具体的转换比例,这会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与非正式课产生误解,自以为参与了志愿服务便可获得若干个非正式学时,事实却并非如此,而是只有当积满24个志愿服务时方可转换6个非正式课程学时(以体育科学学院为例)。

(三)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会因为志愿服务时间与个人时间冲突而受到影响;次之的是因为学时收入与时间支出不平衡,这也能够说明志愿服务纳入非正式课程学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同学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却获得极少的非正式课程学时,这个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四)学生获取非正式课程学时途径的选择排序调查分析

由调查分析,学生在选择获取非正式课程学时的渠道时,更多的是倾向于选择学习非正式课与参与志愿服务,由此可以得出志愿服务纳入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的影响较大。其次便是参与社会实踐。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纳入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不小,而只有极小部分同学会青睐于创新创业与科研,从数据层面来看,学生对非正式课程学时的重视程度十分之大,从而影响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五)开设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频率的影响

参加非正式课对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并无太明显的影响,但有相当部分的促进作用以及积极影响。但也仍有较小部分同学反因参加了非正式课而减少志愿服务的参与次数。

(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益之处

由数据分析可得,自华师非正式课程政策出炉以后,很显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发生了改变,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益的获得非正式课程学时超过认识新的朋友和受益终身的志愿奉献精神,这表明学生把非正式课程学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很显然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关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纳入非正式课程学时,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影响——以华师大学城为例,我们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得出了华师学生对非正式课程与志愿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切问题,也得到了一些有效建议。主要问题为学生对非正式课程学时和志愿服务时转换了解不足、非正式学时与志愿服务时间转换比例不平衡、志愿服务的岗位不足等问题。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了解学生对非正式课程和志愿服务之间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为华师非正式课程的开展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我们的调查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问题,在问题的思考和设置也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会对调查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对于不足之处,我们会尽力改正和弥补。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积极性
一次“有序”的数学课堂引入的反思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