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以“新、快、广、准、活”的传播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学习使用新媒体传播方式,针对高校思政隐形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多样性、持久性等特征,发挥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易接受性、即时性、针对性等功能,提出新媒体技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开辟思政工作网站,发挥“微”力量,完善QQ及QQ群建设等拓宽隐性教育的新途径,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工作;隐性教育
一、隐性教育特征及其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关系
所谓隐性教育,是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侧面、间接的渗透教育方式,在受教者心中产生潜在说服力,通过认知、情感交流和引导,最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方法的隐蔽性。第二,过程的渗透性。第三,形式的多样性。第四,效果的持久性。
首先,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显性教育构成高校思政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显性教育以理性说教和单项教育为特点,隐性教育区别于显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其次,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互相促进。隐性教育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主要侧重于以情育人、以情动人的潜移默化教育,能有效延伸思政教育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因此,利用和发挥好隐性教育的特点,能充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的优势
1.新媒体的定义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尚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与广播、电视、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是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信息网络等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为创意载体,对信息进行传播加工、诠释的新型媒体概念。
2.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的优势
新媒体的突出优势表现为“新、快、准、活、广”。现阶段,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涉及大学生日常学习、交往的多个领域,影响着高校思政的隐性教育。第一,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以“新”为特点,使受众群容易接受。新媒体作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受众多为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们容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能积极尝试实践。第二,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以“快”为特点,突出即时性。第三,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以“准”为特点,突出针对性。这使新媒体可以在影响较小、隐蔽的环境下,在关注个体个性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沟通交流和教育咨询,以保护个人隐私。
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运用于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也带来了挑战。
1.开放性带来复杂性
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了各种思想形态、文化思潮、价值理念。特别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其中不乏一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使思想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容易误入歧途。
2.隐蔽性增加危险性
新媒体带来丰富的信息,各种信息虚实、真假难辨,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辨别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容易被部分新媒体信息的隐蔽性误导,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危险之中。
3.虚拟性增强依赖性
网络化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特点。网络新媒体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声、色传达各种信息,形象、生动、快捷,容易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情感满足,因而个别大学生一旦在现实和情感中受挫,极易出现沉溺网络、依赖网络的情形。
4.无屏障性导致难控性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信息传播建立在校园信息化基础上,以手机、微信、QQ群等作为交流、沟通的主要传播载体,空间、时间、资讯的无屏障性,一方面有利于信息发布和使用自由,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思政管理的难控性。
四、有效利用新媒体,探索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新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中,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应积极探索多种新途径,以适应学生的交流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
1.将新媒体手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要发挥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使隐性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性,扩大活动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提升隐性教育的实效性。
2.开辟思政工作网站、红色网站等加强思想引领
在信息交流传播过程中,高校要运用新媒体载体正确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探索开辟思政工作网站、网上论坛等,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评论和校园文化主旋律渗透到网络文化中,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明辨是非,树立使命感。
3.完善QQ及QQ群建设,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文关怀
高校思政一线工作者、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利用QQ和QQ群等信息阵地,与学生进行平等、设身处地的交流和沟通。可建立班级群、工作群、兴趣群等,通过这些有效的交流形式开展帮困助困、心理辅导、人文关怀。
4.发挥“微”力量,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微博、微信以其内容短小精悍、信息获取和共享便捷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思政隐性教育应占领微平台这一强大的思政陣地,构建思想交流、活动组织、特色服务平台,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这种快速信息传达的载体,将重要通知、问候提醒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微”传播力量发挥更强大的教育效能。
5.加强思政网络队伍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寻找新媒体载体的能力,学会应用新媒体技术,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有效关注和引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做好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优势互补工作,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彭向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作者简介:
余思云(1990—),女,重庆垫江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2017-GX-303),2018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8PY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