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华 陈浩文 方璐 王毅 李芬
摘 要 为了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实验室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工程训练中心探究如何把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文化建设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内涵和人才需求着手,分析目前中心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信息化管理文化、特色实践文化、科技热点文化等三个方面探究,阐释了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的具体措施。通过创新创业工作坊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工程训练;文化内涵;特色实践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under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Xie Zhi Hua
Hunan University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ternet + er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culture,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explores how to infiltrate Internet + thinking in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alents demand of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ent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pecific measures to create an open, shared, free and competitive cultural atmospher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lture, the featured practice culture, and the hot spot cul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roug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workshops,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Key words Internet +; Engineering train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practice
引言
高校工程訓练中心是实施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平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1]。工程训练具有通识性基础工程实践教学特征,面向本科各专业学生,给大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了解、工业文化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工科类高校中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人数最多的实践教学基地。
文化建设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培育实验教职人员以及帮助学习研究者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爱岗敬业和普世价值的现实要求[2]。加强实训中心文化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实验水平、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开放宽松的互联网文化是新创意的培养皿,但如何把互联网+与实训中心文化有机结合的相关研究经验尚浅,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3]。
作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全面巩固实践教学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应主动深入学院和学生内部开展服务,将工程训练有机融入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中,根据社会要求为服务和支撑本科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有责任有义务顺应时代的发展,把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文化建设中,提高效能,全面创新,为培养新型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而努力[4]。结合湖南大学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文化建设的实践,从文化内涵、信息化管理文化、特色实践文化、科技热点文化4个方面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着力打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
1互联网+实训中心文化的认识
1.1 文化内涵
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在实训中心的文化氛围下,教职工会自觉地按照实验室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重视实训中心文化并创新校园文化,增强实验室发展的动力,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撑,进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1.2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到社会的重视。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是收集数据入口,大数据是支持互联网服务更精确高效未来的互联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能够掌握互联网理论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实验课程的相关学习和实践正是提升这些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工程训练中心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心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5]。但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诸问题仍需完善。
文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原动力和创新性。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在实验教学方式有待改革,实践精神需要发扬,制度文化需要健全。在实验管理和教学方面缺乏互联网+的思维。
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的目标。自中心建立以来,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等,但还不够完善,系统性的文化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文化建设途径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把互联网开放宽松的文化氛围融入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在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既要应用网络课堂、慕课等新型多媒体教学工具,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要利用互联网开放宽松的特点,努力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结合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文化建设,从信息化管理文化、特色实践文化、科技热点文化三个方面探究。
3.1 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文化
以实训教学管理平台、APP为依托,建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化,管控过程化,把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融合,努力做到高效精简,创新灵活。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原则,强化互联网+的元素,优质信息资源的共享,论坛的定期交流,完备的激励机制,慕课等精品课程的开发,数据库资源的开放,营造了互联网+下开放共享的氛围,为师生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心搭建了信息化平台[6],建成云中心模块化机房、开发和部署噢易教育桌面云1070点、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噢易云管理平台、创新项目管理系统APP等,为学校创新实训、创新项目管理、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3.2 互联网+特色实践文化
(1)创客文化。实训中心作为学校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完备的工艺装备,拥有技能娴熟的技师和工程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涵盖工程、科学、艺术、人文等各方面的创客资源,是开展创客活动的最佳场所。因此,工训中心应主导推出大学生创客空间,为学生创客队伍提供制作实践和分享交流的平台。工训中心各种数控车床、铣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可供创客们使用;工训中心的教师及实验人员可参与指导创客活动;工训中心立体的实训环境,可作为创客们的聚集空间,且创客空间可向校外开放,汇集校外乃至全国的创客们发展建设创客空间关键在培育创客文化,多举措支持创客空间的持续创新发展。
(2)主动服务模式。工程训练需改变单一、静止、被动的形象,突破坐等学生的旧传统,进行纵向的延伸,“走入院所基地,送进学科团队,融入科研过程”,把服务送到教授的办公桌,送到实验室,送到学生宿舍,送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增强服务的渗透力和辐射功能,主动深入到学生内部,以学生为中心,用一流、主动、智能的创新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拓展工程实践的受惠面,扩大工训中心的影响力。
(3)与人文艺术融合。三次工业革命,更是以工程技术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心可通过收集近现代工具和设备,进行工程认知展览,让学生既理解了科技演进,又熏陶了人文情怀,对现代创新有所启示,从铸剑打铁,看铸造、锻压和热处理的发展;从走马灯开始,理解燃气轮机的原理,再到航空发动机的技术[7]。把机械与艺术的结合,展现机械美学,让学生艺术设计,通过铣切加工、钣金、激光加工、线切割等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如制作窗花、铁艺、礼品首饰,雕刻徽标、名片和地形图,快速成型公仔、雕塑等,感受工程的神奇之美。还可以表演机器人舞,开放虚拟实验室,展示3D电影,虚拟现实游戏等。
3.3 互联网+科技热点文化
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最新的科技搬入工程训练,包括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8]。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引入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推进工训中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构建能真实模拟实际工厂运行的虚拟实验环境,建设数字化工厂用于参观演示和教学,更进一步,将传统的加工实训车间改造为智慧工厂。
4结束语
文化建设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不但对实验室整体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校园文化的整体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验室文化建设能够使其自身的所在环境产生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实验氛围。实验中心从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三个方面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兼备技术专业素质和管理才能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才。我们的初步探索也希望能对其他高校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0(6):6-8.
[2] 张原,李鑫,杜兴号.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5-19.
[3] 武芳.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创新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44-247.
[4] 孟昭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4):12-15.
[5] 曹其新,李翠超,张培艳.中国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9-131.
[6] 周继烈,钱俊,唐洁.大工程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及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19-121.
[7] 周崢嵘,管琪明.以“双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创工程训练教学新局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18-20.
[8] 李蓓,姚庆,管图华.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167-170.
作者简介
谢治华(1977-),男,湖南长沙人;学历:硕士,工程师,业务主管,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工程实践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