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华
摘 要:我国作为世界领先的农作物生产大国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上升。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我国粮食种植及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若想要使小麦产量持续升高,除了要考虑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外,种植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也是需要重视的方面。从提高小麦产量的措施入手,对种植及栽培技术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及科技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不断发展,也进行了科学改善及相关调整。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多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如今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及栽培方式都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1 科学合理选择小麦种植品种
不同的农作物都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若想要实现小麦的高产量,对于所要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在进行小麦大批量种植之前,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所要种植地区的相关气候、土地质量的好坏、水源是否充足等多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对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及水源条件等综合环境水平有一定了解,再对所要种植小麦品种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不仅要从小麦的产量高低考虑,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小麦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1]。
2 重视小麦种子前期处理工作
小麦的幼苗期是其整个生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幼苗生长水平的高低对后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工作人员不仅要保证挑选合适的小麦品种,更要保证小麦幼苗在最好的状态下健康生长,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种子的前期处理工作持重视态度。在挑选播种的种子时,要选择颗粒饱满、健康完整的种子,将破损干瘪的种子予以去除,从而保证种子的均匀完整。在进行下地种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适当拌药及包衣处理,从而有效防治病虫灾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其生长的环境,从而提高质量[2]。
3 春季小麦整地措施
3.1 根据环境特点详细设计
工作人员需要对春季小麦的整地工作持重视态度,做好春季小麦的整地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的质量及产量,因此,工作人员要对春季小麦的整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首先要保证春季小麦的种植区域有丰富的底肥,保证其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基础;其次,要加强种植过程中耕环节的重视,去除耕地周围的杂草及对小麦生长造成危害的植物,保证耕地有合适的营养及湿度。并且,耕地的平整性及深度也需要重视,小麦种植深度在25cm之上,保证小麦良好的抗倒伏能力,最大深度要不超过30cm,避免春季多发的大风天气降低小麦的成活率。
3.2 保证足够的肥料
小麦的高产量与种植耕地的土壤湿度及营养成分息息相关,其健康生长离不开充足的肥料与水源。因此,在播种初期,首先要对播种耕地进行科学恰当的灌溉,建立良好的基础,保证之后的施肥及水源灌溉顺利进行,为高产小麦的茁壮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其次,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天气及土壤条件,合理进行施肥及灌溉。针对不干旱的地区,在天气晴朗的季节应着重进行灌溉,避免在恶劣天气出现倒伏等情况。
3.3 科学使用除草药
在小麦生长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杂草或其他对小麦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植物,与小麦“夺取”营养。针对此情况,恰当且合适地使用除草药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如今的市面上,除草药的种类众多,一般分为单子叶植物除草药和双子叶植物除草药。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在进行除草药的选择上,可选择单子叶植物适用的麦草岭、拉索等。但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耕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挑选,如若耕地区域大多为杂草,可将丁草胺与乐灵混合去除杂草[3]。
4 合理控制小麦收割环节
对于高产小麦而言,小麦收割环节作为最终环节,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在收割之前,工作人員首先要对小麦的成熟程度进行辨别,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收割。利用合理的方式,使小麦的收割过程高效且合理地进行,必须保证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因收割过程而遭到损伤,保质保量地完成收割任务[4]。
5 结束语
总之,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若想要使小麦产量持续升高,除了要考虑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外,种植的品种及栽培技术也是需要重视的方面。工作人员要采取合适且恰当的种植及栽培技术,从播种、生长过程及最终收割下功夫,利用科学技术严格把控小麦生长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总产量,而且对小麦的质量也可以保证,使国民不仅吃得上小麦,而且吃得上健康小麦。
参考文献:
[ 1 ] 王树星.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探讨[J].南方农机,2019,50(14):69.
[ 2 ] 常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15.
[ 3 ] 王永军.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35.
[ 4 ] 张兴良.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21):126-127.
(收稿日期: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