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娟
【摘 要】小学高年级数学与初始阶段的学习相比,难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数学学习的转变。教师应该重视高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差异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方式的多变,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的意义,并对其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年级;数学;差异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复杂,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在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再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层次比较清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实施差异教学。差异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有利于自己对新知识的吸收。
一、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阶段,学生能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基础知识产生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今后的数学学习都是在这些基础的计算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提起重视。差异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更多的了解,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1]。
(二)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定一个相对现实的目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学生的自信,也能够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差异教学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更加具体的分析,而只有更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制定出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目标。差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三)解决模块化的数学教学问题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记忆,还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如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对今后的理科知识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小学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上模块化比较严重,教师更侧重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忽略了思维的转变过程。差异教学能够让教师调整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并丰富教学内容,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2]。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旦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最大限度发挥差异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密切关注一些学习状态下滑的学生,对他们采取其他方式的差异化教学,通过学生的心理波动来反映差异教学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率[3]。
(二)分层次开展相关数学教学活动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差异化教学方法。例如,在苏教版立方体体积求解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次的差异化教学方法,首先向班级学生讲述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如对长宽高的认识及测量等,并对体积的求解公式进行一定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外拓展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己探索其他的体积求解方式,而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需进行单一公式的理解即可。
(三)定期对差异化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差异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灵活性,差异化教学的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对差异化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在苏教版半圆的周长求解一课中,学生很容易忽略半圆直径的长度,往往只是将整个圆的周长求解出来再除以二就得到答案,这类学生只是因为思维比较固定而算错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计算过程马虎而把结果算错,这两类学生的教学方式必定是有所差别的,教师应该适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三、结语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差异教学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进程中来,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一些基础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进而使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擎宇.浅议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差异教学[J].教学策略,2019(6):79.
[2]钟镇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个性化差异教学初探[J].教学教育研究,2019(2):137.
[3]朱家慧.在差异教学中的实现学生的发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