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主题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2019-10-21 07:18毛锦梅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实施策略高中历史

毛锦梅

摘要:“主题教学”,即以一个主题切入教材,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专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主題教学在宏观上能够聚焦一节历史课的教育价值与视野,在微观上能够统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决定并整合与之相应的教学逻辑和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试从如何确定主题及如何整合史料服务于教学主题并适当升华主题三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历史课堂“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实施策略;整合史料

“主题教学”,即以一个主题切入教材,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专题,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使教学逻辑严密,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主题教学在宏观上能够聚焦一节历史课的教育价值与视野,在微观上能够统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决定并整合与之相应的教学逻辑和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确立一课的主题并开展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主题教学”实施的关键,下面分别从三个角度:确立主题、整合史料、升华主题来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感悟。

一、确立主题

主题的确立首先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不仅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划,而且规定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如“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单元主要叙述了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分别为:“(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发展的阶段特征——人性、人本、人权来确定教学主题。文艺复兴时期要求打破以神为中心,突出人的价值,这时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人性”,认识到作为群体的人的存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倡反对教皇、教会的统治,信徒自己去阅读《圣经》,“人文精神的内涵”发展为“人本”,突出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启蒙运动要求打破一切外在权威,突出人独立思考的理性,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此时“人文精神的内涵”发展为了“人权”。

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具体的学情,并结合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在教学实践以及反思中不断建构。如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课标要求是:“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课标要求告诉广大历史老师重点关注的不是物理理论的具体定义与解释,而应突出自然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的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二所学内容,加深对科学革命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因此教学主题可以定位为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基于此去整合史料设计问题达成课标要求。

二、整合史料

高中历史课堂的主题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对史料的精心选择与整合,使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如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立为“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每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演进,都有一批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在坚船利炮中惊醒:1、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2、明哲保身的林则徐,分别选取两则史料让学生全面认识林则徐,感受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二、在内忧外患中渐醒:1、变通的李鸿章;2、彷徨的李鸿章,同样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李鸿章的思想及其实践,以及深入分析梁启超的评价,学会理性看待洋务运动。三、在民族危亡中觉醒:1、变法的梁启超;2、无奈的梁启超,选取两段史料设计问题探究:指出梁启超主张与李鸿章相比的进步之处,分析梁启超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这样的史料选择与问题设计紧扣主题展开,同时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升华主题

特级教师孔繁刚认为“教学要求的制定、重点的选择、难点的突破、教学的设计、史实的补充、思维的训练、结论的评价等等,都有一个更直接的如何体现时代精神、面对现实、服务当代的问题。” 所以在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适时从时代和现实出发,古今相连,适当地升华主题,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如必修三第23课《美术的辉煌》教学主题确定为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的名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即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引领学生了解完各个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征之后,有教师最后设计一个学生活动:“如果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你会怎样构思你的作品”?学生讲了一些初步构思,教师接着呈现了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屠·生·佛》,画里有罪孽,有控诉,有苦难,有希望,有宽恕,更有无尽的思考……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梳理完本课主要的知识结构后教师以“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都承载着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升华主题,同样彰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总之,“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主题立意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这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师生在围绕主题的交流碰撞中能获得历史的感悟与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德民.《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2(3):119.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实施策略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