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 谢佳豪 宋琳琳
摘要:大学生是国内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定型,过度上网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对浙江某高校375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查显示:首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涉及网络违法;其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网络法律意识较为淡漠;最后,大学生的道德观还不成熟,道德自律意识较差。为此,从政府立法、社会监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137-02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又以10—19岁青少年群体占比最高,大学生成为国内网民群体中最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世界里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学生群体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的健全人格、道德修养和行为自律能力尚未形成,容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如网络言语的不文明,网络欺骗等。
一、方法
从浙江的某高校大一、大三随机抽取400名同学进行调查,兼顾专业和性别。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卷》发放问卷,其中375份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中理科生占47.1%,文科生占52.9%,男生占46.3%,女生占53.7%。問卷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性别、网龄等,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是否存在特定的网络道德行为,如网上谩骂攻击、网络剽窃、网络谣言、网络色情活动等。
二、结果
1.网上个人的真实信息
34.7%的大学生选择网上和平时的言行保持一致;27.5%的大学生不会真实填写个人网络资料;97.9%的大学生从未有过在网上发布谣言的行为;98.7%的大学生从未通过网络散布过虚假信息或广告。
2.网络黑客行为
29.3%的大学生从不窥探他人网络隐私;33.3%的大学生从未利用黑客工具袭击网站;2.1%的大学生曾通过网络技术获取他人网上密码;1.3%的大学生曾通过互联网侵入过他人电脑。
3.网络色情行为
27.5%的大学生从没主动访问过色情网站;3.5%的大学生参与过网络色情活动;2.1%的大学生喜欢上传低俗资料和图片;36.3%的大学生对弹出的色情网页会立即关闭。
4.网络言语文明行为
18.7%的大学生会在网上宣泄生活中的不满;3.5%的大学生喜欢在网上谩骂攻击他人;50.1%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会注意措辞和礼节;4%的大学生在网上使用粗鲁语言或符号调侃他人。
5.网络资料的抄袭行为
11.7%的大学生选择别人不知道也不会网络剽窃;5.9%的大学生喜欢发布或下载他人资料。
三、讨论
1.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涉及网络违法。部分大学生会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虚构个人信息;较少的大学生会利用黑客技术入侵他人电脑,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大学生未掌握比较复杂的黑客技术;部分大学生会主动或被动地浏览色情信息,这和大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一半的大学生会在网上注意措辞和礼节,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言语文明情况十分不理想;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介意网络剽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况总体中等偏下,大学生的有些网络失范行为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比方说,利用黑客工具袭击网站,在网上发布谣言等。
2.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0%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大学未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不知道抄袭论文、发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可能会涉及违法,网络法律意识较为淡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可能违反了网络的法律法规,但是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上的违法行为不会被追究,或者说很难被追查到。学校在法制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更重视刑法等法律教育,较少涉及网络法律教育。这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不偷不抢就不犯法,不犯罪就不违法,对网络法律知之甚少。
3.大学生的道德观还未形成,道德自律意识较差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期,道德观、人生观还处在形成期,不够成熟,容易受网络的不良信息影响,道德自律性较差。因此,当被动地接触色情信息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浏览色情网站。部分大学生也会因为好奇心理在网络上窥探他人隐私,会图省力方便抄袭他人论文,会因为别人言语不当而攻击谩骂,会在网络上公开宣泄自己的情绪。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立法,强化网络空间治理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它具备完整的现实社会特征。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网络上存在着一些空白法律等待填补,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十分紧迫。全国应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依法治网,净化网络空间。
2.不断完善网络监管,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们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国家应不断研发和创新网络平台的监管和防范技术。提高网络平台对网络有害信息、虚假信息的监控、筛选和过滤的能力,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党和政府要积极主动利用一些网络团体和机构、知识分子和社会各行业优秀人物的引导力,使之以自身的经验在网络空间传播网络的优秀道德品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升网络媒体的素养。树立网络道德模范,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3.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德育教育,但是网络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复杂性,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很难被追究,问责;即使是违法,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化作用在网络环境中微乎其微。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重点在道德自律性。因此,高校应针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高校应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明确每个教师都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要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很多是通过QQ、微信、邮件等网络平台完成的,很多教师也开设了自己的网络工作室、微博等网络空间,高校思政教师应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传播网络正能量,培养学生优秀的网络道德素养。
4.提升家庭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行为的表现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紧密相关。大学生优秀网络道德素养的培养除了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外部监管、正确引导之外,家庭也要积极提升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父母亲要做好文明上网的榜样。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将网络道德自律要求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自觉提升和磨炼自身的网络行为自控能力,才能形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俞红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卷编制及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管煜武.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实证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上旬),2010,4,9(10):77-78.
[3]高海燕.青少年网络环境下法制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6):77-78.
[4]马艳华.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