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伟强 柴丽娜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融合,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是否能顺利完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思政课堂、思政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力求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堂、社会实践、职业教育等方面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27-02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内核支撑,决定了一个国家文化的深度和民族自信心的高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意识体现,在社会的思想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作用。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进入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也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1.符合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时代要求
西方价值观虽然披着自由平等的外衣,但其所倡导的“平等”根本无法脱离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平等完全背道而驰。高校要努力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正确阐释,并与西方价值观区分开来,融入每一位高校学生的思想,为国家发展前进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舆论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
2.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标,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年纪,无法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需要系统全面地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崇高伟大的理想,承接民族复兴的伟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在宏观上指明高校学生学习的方向,能指导高校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高素质人才。指导高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坚定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高校青年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跟随历史的脚步,接过民族复兴大任的接力棒,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
3.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目前主流意识形态层面来看,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状况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状态,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出现消极思想的苗头出现,需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深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转变其思想。“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及和谐的,只有全面发展,才有机会去创造更大价值。”[2]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勤学勉励,修德自持,用扎实的学识来完成工作,用高尚的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明是非,坚定信仰。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宣扬力度不够,只是停留在标语和口号上,浅尝辄止,没有在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教化,导致学生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来临,每个网络使用者都扮演着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的双重角色。网络信息监管和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现代网络信息繁杂,真假难辨。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种低俗、错误的信息,部分内容传播的价值观不符合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大行其道。面对外部网络环境的纷繁复杂,校园内部却没有对低俗网络信息予以抵制。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把双刃剑既可以方便生活,也为各种错误信息的发布传播提供了便利。作为网络用户中最为活跃的青年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也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高校需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监察制度,严抓不放;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无法准确辨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伪善外衣,产生迷茫的情绪,不知所措,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加之校园文化氛围不足,指向性不强,在这样的冲突之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内化到高校学生的思想中和行为上就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思政课程建构不够完善,制约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求在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方面做好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不足。个别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形式单一、陈旧,只是停留在传统课堂模式以及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上,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兴趣。缺乏深刻阐释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也不求甚解。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价值引领,如果不能在理论上深化认知,就无法在思想和行为上内化践行;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专业素质不到位,把思政课上成大型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失去信心和兴趣。课堂教学模式的制约使授課方式单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质量保证;由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变成教材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更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完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1.春风化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彰显一个学校文化风貌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后,其引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价值熏陶和行为形塑功能来实现。”[3]由于地理条件等各个因素的综合差异,世界孕育了多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这也说明环境的不同对个人及整个群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全日制的高校学生,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方式,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以高校的特点例如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目标等为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优秀的民族精神、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校园标语、校训等校风建设的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引领,从外部文化氛围影响,内化到思想品德提升,落实到具体生活行动上。
2.深入浅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髓,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根据课程和教材内容逐一融合,将党的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教材,带进课堂,加入考核体系,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第一步。[4]其次,强化思政课的功能性,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情况对症下药。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阶段,面对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和强大的就业压力,容易产生迷茫和焦虑的情绪;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来解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天华,田慧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72-76.
[3]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8):128-132.
[4]林玲,邓淑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117-119.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