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雄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主动挖掘,灵活利用史料资源;多维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摒弃说教,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史料资源 自主学习平台 教师角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B-014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式,此法包含有极大的史学、教学价值,深受众多中学历史教师的欢迎。它是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以史料为据,深度认知历史原有的面貌,追查历史于岁月中形成的规律。将史料教学引入到实际的历史课堂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于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并且可显著强化其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史料价值呈现的效果。
一、主动挖掘,灵活利用史料资源
史料教学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呈现的方式是以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史料进行解读为主,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教学方式未参与课余时间各式各样史料的收集、汇总、探析、应用等活动。其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但长此以往,其产生的效果将会逐渐减弱,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为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史料,而实现这一措施,最重要的则是能探知到史料本身所含有的教学价值,利用科学的手段去呈现其价值及意义。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这样的一段史料:当军阀统治存在的丑恶无情地将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这几位革命派效法的引领者的理想击碎后,致使原本向西方探知真理的人们已逐渐从制度、器物层面转化为文化心理层面,由中、西二者间产生的形而下对比改变成形而上对比。
结合相关的材料,笔者以此设置两个提问:“哪些历史事件能够充分展现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文化中形成‘器物—‘制度—‘文化心理这样的一个历程?”“上述中的对比原则能够对中国思想界造成何种干扰?”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展课本上存在的史实,如课前利用网络去收集相关的材料,以此指導学生该如何有效思考问题及灵活巧妙应用曾学过的历史知识。在教师主动教学的模式中,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历史学科基础的内容及知识,而且可进一步开阔其原有的知识视野,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和热情,显著增强历史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过程中,在应用教材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阅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相关史料,挖掘其中隐藏的资源,并且在课堂授课中有效应用。在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则材料:“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指导学生分析与阅读材料后,对洋务运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教学深入挖掘与灵活应用史料资源的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历史学科基础的内容及知识,而且可进一步扩展其原有的知识视野,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和热情,显著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史料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需积极主动去收集、概括、使用史料,最终为学生开创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
二、多维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史料
从本质上来分析,历史事实属于客观且无法改动的,但历史理解及解释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产生出相应的变化,如立场、观念以及角度等因素。常规的历史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依据教材内容,抑或是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固有的思维对历史基本知识进行解读,但却无法有效突破原有的框架范围。此类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且使学生无法形成成熟的思维去审视历史。因此,在实际的史料授课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历史。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以此教导学生能够学会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孔子的个人史,理解儒家思想具体发展的历程。例如,“汉代时期的孔子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失意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名在教育方面成绩斐然的学者,哪一位同学可以列举一些经典的案例来证明这一言论?”“古时候,孔子如现代的明星一般被众人当作偶像,由此明确说出儒家代表性人物董仲舒是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推广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的?”“明末清初时期的若干个思想家是怎样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发出挑战的?”“19 世纪末,维新派人为何要对孔子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呢?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当新文化运动正处于发展的高潮时期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打出了‘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呢?”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也十分注重从各个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沛县的刘晓兵教师就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这一课时的题目改编成“对一个人的十五种评价”。
又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与全面掌握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闭关锁国等重要政策,让学生了解到经济政策与外交发展、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讲解“海禁”“闭关锁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以下三则史料:(1)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2)材料二: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3)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指导学生阅读以上材料,并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对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进行探究。同时,可指导学生翻阅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通过这种多维的角度指导学生分析及理解历史,以此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及自主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养成较强的历史审判能力,同时也能对学习中遇见的难题,以综合性思维去分析及处理,以此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去探寻历史未知的奥秘以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从一维转化到多维,进而为学生临摹一道色彩缤纷的彩虹。
三、摒弃说教,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顺利开展史料教学,历史教师需根据每一次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即便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史料教学,也不可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点拨以及解惑作用。在中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中均是史学界对一些较为关键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基础性评析,过去的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极易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为有效避免这一现象,教师最好能够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史料,以此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及理解史料和这些“基础性评析”二者间具有的关联,最终有效消除常规以“说教”为主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下列材料:为能显著提升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1933 年 3 月 10 日,罗斯福政府对外公布了对黄金出口进行封锁的信息,与此同时,在 4 月 19 日,罗斯福政府再次对外正式公布了不再去争取金本位。这样的举措,致使美国的流通币,也就是美元在 1933 年 10 月貶值至 30%。但是这样的举措也为美国争取了这样的优势,那就是美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得以显著性增强。笔者据此编制了以下几个提问:“进入到 20 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重大事件?”“根据这些事件的发生,美国政府制定了哪些对应的解决措施?哪一种措施最后获取了显著的解决效果?”“根据材料描述的内容概括美国采取何种措施落实于货币发行政策上?产生了何种效果?”让学生依据材料内容,与同桌一起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创建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并且自己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的逻辑性关联,全面掌握在金融领域中罗斯福新政制定的具体解决策略以及最终形成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客观思考与解读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开展史料情境教学的过程时,历史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不偏不倚,适度教学,避免出现跑题及离题现象,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后,给予其一定的思考时间及空间,使其能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真正实现多得、多思以及多悟等,最终领悟、明白、学会历史。经历史教师积极指导下,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对历史知识积极思考、追寻及呈现,于无形中显著优化自身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史料教学的有效条件中,历史教师应化讲为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杨兆雄.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J].甘肃教育,2009(10)
[2]邓珍芳.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34)
[3]席长华.高中不同学段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16(1)
[4]耿春霄.倾听弦外之音 把握言外之意——例说高考新常态下的史料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4)
[5]杨俊伟.高中历史文字史料解读五步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