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教学应指向言意共生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2019-10-21 09:19王俊杰
初中生世界 2019年36期
关键词:庄公鲁庄公论战

■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字展开,对话生动,叙事简明,详略得当,衬托精妙,生动地再现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也揭示出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根据文本特点,教学重点宜放在细读文本、品人物形象与综合分析取胜原因上。教学难点则为如何理性地把握人物形象。全课以诵读、对话贯之,辅以辩论、合作探究,以期在多样的学习情境中明意蕴、丰素养。

二、课堂实录

1.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1)分角色背诵课文,师生评价背诵效果。

(2)让学生“开火车”解释加点词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2.读题览文,明晰结构。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重点是在“论”还是在“战”上?

生(齐):论。

师:主要论的是什么?

生:战前论何以战,战后论何以胜。

师:言简意赅,聪明!选文为何不用“长勺之战”为题,而用“曹刿论战”为题?

生:这篇文章以论为主,以“曹刿论战”为题更贴切。虽然用“长勺之战”为题更大气,但与文章内容不贴切。

3.比较阅读,欣赏论术。

师:大战将至,时局紧张。有人觉得曹刿的战前论述过于烦琐,于是作了缩写。你觉得这样缩写行不行?

PPT出示缩写文字: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曰:“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师:与原文第一节相比,有哪些变化?

生:少了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师:你觉得能否省去?

生:不能省。少了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就不能体现曹刿虽然出身民间,却有远超达官贵族的远见卓识。

师:你觉得乡人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时,会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1:劝阻他的语气。

生2:不关心国家大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语气。

师:那么,曹刿回应他的话时,又会是什么语气?

生2:是自信的语气,认为自己的才智能扭转危难局面。同时也有对肉食者的不屑。

师:那请你俩搭配来读一读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师:文章中乡人的话对表现曹刿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生:写乡人的话是为了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师:与原文第一节相比,还有哪些变化?

生:简化了曹刿跟鲁庄公争辩的过程,他们之间的对话由三次减为一次。

师:这样简化行不行?

生:不行。对话简化成一次后,体现不出鲁庄公的渐入佳境,曹刿的循循善诱也无法体现。

(略:师生共同探讨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的含义、语气与心理……)

师:从曹刿与庄公的三次问答中,可以看出曹刿问的“何以战”答案是?

生:取信于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曹刿战后的一段论述。曹刿在战后论述“何以胜”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两层。有两个明显的发语词“夫”,表引发议论。曹刿先论述何时进行反攻,再论述何时进行追击。

师:请你从第三节中找出概括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的成语。

生:彼竭我盈。

师:再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追击时机。

生:辙乱旗靡。

师:很聪明!“既克,公问其故”中的“问”让老师想起了一个关于“问”的成语……

生(齐):不耻下问。

师:这个成语经常被人误用。庄公问曹刿,属于不耻下问吗?

生(齐):是。

师:曹刿在前面问庄公“何以战”,属于不耻下问吗?

生(齐):不是。

师:什么叫“不耻下问”?

生: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师:你到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不是不耻下问?

生:不是,老师可不是“不如自己的人”。(众笑)

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将来你们会超过老师的!

(接下来学生用短语概括曹刿形象,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百家争鸣,话说庄公。

师:你认为庄公鄙吗?认为庄公鄙的,请举手;认为庄公不鄙的,请举手。每方派一名代表进行辩论,其他同学组成后援团,主辩手若理屈词穷,你们应立刻“救援”。先从正方开始。

生(正方):在战前,庄公将战胜敌国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庇护上。靠这个哪能战胜敌国呢?这体现了他的鄙。

生(反方):从这儿不能看出庄公的鄙。因为,寄望于近臣无可厚非,寄托神灵庇护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况且他在此基础上,经曹刿引导还是认识到了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生(正方):在战中,庄公一上来就想击鼓进攻;还有,“公将驰之”也体现了他急于求成、目光短浅。他对进攻与追击的时机判断都有问题。

生(反方):庄公虽急于求成,但他还是听从了曹刿的意见。他贵为君王,却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所以最后才取得了胜利。从这里不能看出他有什么鄙。

生(正方):战后,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知道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成功,足见他的鄙!

生(反方):鲁庄公虽然不知取胜原因,但他不耻下问。他是个君王,放下尊严去向平民讨教,这是需要勇气的。

生(正方):纵观全文,从标题“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曹刿。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曹刿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乡人和庄公是用来反衬曹刿的。因此,庄公是鄙的。

生(反方):如果庄公鄙的话,就不会给曹刿请见、论战的机会,也不会给他战中指挥、战后论道的机会。曹刿纵有鸿鹄志,一声叹息能奈何!(鼓掌)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庄公一点儿都不鄙。

师:大家辩论得非常精彩。那么关于庄公到底鄙不鄙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三则材料,再一起探究。

PPT显示:1.鲁庄公(前706年~前662年),姓姬,名同,鲁国第十六任君主,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2.《春秋》善于微言大义,记述长勺之战仅一句:“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3.《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生:从材料1可以推断,庄公不是一个昏庸君主。因为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时代,他能长时间维持他的统治,在位时间很长。再看材料2,《春秋》中记录长勺之战只写了鲁庄公,如果鲁庄公鄙的话,作者应该不会归功于他。

师:通过第三则材料,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左传》写的也是鲁国历史,作者应该不会把本国君主写得鄙陋吧?

师:同学们的推断都挺有道理,但历史真相复杂,还有待我们继续探寻。

5.小组探究,共析胜因。

师:这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获胜原因有哪些?小组探究一下。

生:曹刿能把握战机。

生:庄公能取信于民。

师:孟子有句著名的话,能体现他的战争观。(有学生背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哪一组能联系这句话中提到的三点因素说一说。

生:开头写道,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我”两个字,说明是齐军侵略鲁国,鲁国进行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这就是天时。

生:交战地点在长勺。长勺在鲁国境内,这是地利。

生:庄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曹刿远见卓识、深谋远虑,这是人和。

师:这仗就是曹刿与鲁庄公两个人打的吗?

生:不是。还有千万浴血奋战的鲁国将士。

师:是呀!古代历史记录的大多是王侯将相的兴衰史。我们在史书的背后,还要读到人民。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

6.举一反三,群文拓展。

师:自古伴君如伴虎,劝谏难而纳谏更难。课后阅读《左传》中另外两则著名的劝谏故事:《子鱼论战》《宫之奇谏假道》。

三、教学反思

1.比较阅读中赏论术。

本文重点在“论”,故本课宜先在“论”上下功夫:从战前论“何以战”与战后论“何以胜”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学习战前之论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在朗读与品味中感知:曹刿与乡人的对话不可省略,因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反问可以更好地反衬出曹刿的自信与担当;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更不能由三次减缩为一次,因为那将削损人物形象的饱满度。

学习战后之论,主要从语意层次与成语运用的角度加以突破。发语词“夫”的引导作用使第三节的层次辨识很明显:反攻于彼竭我盈之时;追击于辙乱旗靡之际。而根据原典学成语,是言意共生的绝佳路径。本节中的“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等成语流传至今,从源头上体认,从旧知中关联(让学生就“盈”“辙”“靡”等字进行成语联想:热泪盈眶、重蹈覆辙、风靡一时),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至此,曹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形象呼之欲出,学生顺势结合文本概括他的形象。

2.百家争鸣中话庄公。

鲁庄公的形象考辨,历来是人们争鸣的焦点。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中探讨鲁庄公是否鄙,其目的不是要得出个结果来,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任务是激活学生质疑探究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这样的语用训练过程恰是语文核心素养生成的关键。

接下来,教师补充了三则材料,让学生继续分析庄公的形象。当然,此举目的绝不是为了进行一个简单的材料探究,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运用材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有利于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中的人物。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则分别来自网络、文献和课本的材料,目的是启发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探究。学生的精彩表现证实了这个环节设计是有效的。这样的活动是对学生细读、深思、畅言三位一体的生动、高效的训练。

3.小组探究中得胜因。

作为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史学家精妙取材的主观用意耐人寻味。探究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作者留给读者的话题,也是编者留给学生的话题。这个经典问题,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均被提及,答案要点也大多从曹刿与庄公的人物品质中总结提炼。但这样的分析具有极大的认知主观性与思维狭隘性。为了让分析更具思辨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并启发学生细读原文,联系他文,系统思考。不少学生联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总结出长勺之战获胜是天时、地利、人和战争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懂得前后勾连与学以致用,更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灵活运用的能力。

4.群文阅读中厚素养。

笔者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左传》中同样写劝谏与纳谏的名篇——《子鱼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学生或许会在“1+N”的群文拓展阅读中打开研读《左传》的神秘之门。当然,教师后续也可相机与学生聊聊阅读感受,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大有裨益。通过这样轻松有趣的阅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丰厚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本课着力于践行细读、深思、博采的经典文本阅读路径,从而引导学生在文言赏读中明意蕴、强思维,最终得以丰厚素养。

推荐书目

书名: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作者:王荣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是根据国培标准设计的参与式语文培训教材,聚焦“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突出“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两个核心问题。教材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内容由理论、课例、共同备课这3个工作坊组成,实现了内容的立体化,体现了培训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参与式,堪称“纸质版的在线教育”。

猜你喜欢
庄公鲁庄公论战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秘诀胜齐国
曹刿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再论战后初期台湾经济发展特点
掘地见母
我教《曹刿论战》
第三只眼看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