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芳
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叶圣陶用精准又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色。在课堂上如何创造情境,才能使坐在教室的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篇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文章内容。
2、运用学到的说明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关于獅子头和狮子林的故事呢?故事就发生在乾隆皇帝来到苏州时。在苏州有一位姓黄的状元,他向皇上推荐了一道名为狮子头的菜肴。乾隆在皇宫中什么样的美食都吃过,却从不曾听过狮子头。于是摆驾来到黄状元的府上,等着看看狮子头到底多么美味,没想到端上来的却是一只肉丸子。这时候,黄状元看乾隆有点不高兴了,赶紧上前介绍说:“这狮子头虽然没什么,苏州却有个好玩的园子叫狮子林。”
乾隆来到狮子林,发现这里层层叠叠的假山堆积成了迷宫,转来转去玩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就转到了一个亭子里。他喝着茶休息时,看着水对面的假山,回想刚才游玩的快乐,随手写了几个字——真有趣。跟随的黄状元看到这几个字,感觉不妥,皇上写的内容实在有点俗。他赶紧上前跪下,夸赞乾隆的字如行云流水,请求皇上将“有”字赐予自己。乾隆这时也反应过来,于是顺水推舟,将“有”字赐予黄状元。就这样,“真趣”二字保存下来,成了苏州狮子林里“真趣亭”的名字。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作是民间传说,但是,乾隆皇帝确实多次前往狮子林并写下了不少诗,甚至还在北京仿建了一座园子,由此可见他对狮子林和苏州园林的喜爱。当然,这仅仅是苏州园林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发现。那么,苏州园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吸引着大家为它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今天,大家虽然不能亲临现场,却可以跟着叶圣陶先生从课文中感受一番。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仅是课文内容。故事从大家都知道狮子头引到狮子林,贴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引起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浓厚兴趣。苏州园林的距离一瞬间拉近,为后续鉴赏创设情境。
2.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说明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
2.2提取课文的关键信息
明确:找出课文具体的句子。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是,不讲究对称,有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有花墙和廊子,角落的图画美,有门窗,极少用彩绘。
2.3使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苏州园林具体特点
明确:例如,在总结具体特点的时候,学生需要找出“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也需要概括出“苏州园林的墙是白色的,方砖、屋瓦和檐漏是淡灰色的,草木是绿色的,各种颜色相互映衬,清新自然”。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也就是再次巩固说明文相关的知识。其次,提取关键信息,不仅是引导学生在找出每段的总结性句子,也要求学生对每段写到的特点进行概括。
3.1放映剪辑后的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园林》,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特色
视频剪辑时,特别选取了课文中重点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俯拍的整体布局景色,可以看出苏州园林不对称的艺术美。有移步异景的回廊,有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栽种的花草树木,可以明白苏州园林层层叠叠的景致。还有池沼中游动的鱼儿,假山间捉迷藏的小朋友,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设计自然又生动,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3.2仔细观察纪录片,这里面的苏州园林能否和书中的描述对应起来呢?看完后请同学们为视频配一段文字。
明确:认真剪辑后的纪录片,与课文的内容匹配程度很高,能够使学生看到纪录片中的景色就回忆起课文中的描述。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一边看纪录片一边描述纪录片中的景物,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词句,学会使用精准又优美的语言来说明描述事物。描述之后,学生可以发表自身的感受与看法,这是一次另类的旅游记录和感悟。
阅读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观看了纪录片中的景色,也学会了描述苏州园林景色的方法。如果为自己建造一座园林,将会有怎样的景色呢?
明确:可以有个人特色,可以不局限于现实存在的园林,但是需要学生有合理的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具体情境,不管学生是否前往苏州园林参观过,都可以根据课文和视频展开想象,并切身体会到设计者是如何做到“胸中有丘壑”。
拍一个小短片介绍附近的公园,拍之前先写一段文字用以指导拍摄,可以借鉴本文的写法。
提示:注意抓住公园的主要特点,按顺序拍摄并且有条理地进行介绍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多数都喜欢看一些抖音小视频,设计拍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拍摄前的写作,把巩固说明文知识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写作与实际拍摄结合,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