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新课标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课堂必须是开放活跃的,课堂要“动起来”。同时课堂管理作为基础教育的微观领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应由教师引导学生维持课堂的“静”。二者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将“动”“静”结合起来,学生很难专注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文研究了小学中段的课堂纪律管理,探究了微观环境下教师对中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课堂管理产生了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教育整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学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下背景下已经有了阶段性的发展,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教育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纪律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纪律管理策略是中小学课堂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
1 有效管理小学中段课堂纪律的必要性
1.1 课堂纪律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政策倡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其他场合都应该遵守相应的纪律与规则,这是活动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避免因过度放任或管束而带来的缺陷,使学生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它不仅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课堂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1.2 课堂纪律管理有利于教学环境的优化
小学中段的学生对一切都十分好奇,在课上不免会兴奋,积极性很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纪律有助于营造适宜教学的环境,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及集体的需要,是良好课堂环境的保障。
1.3 课堂纪律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窃窃私语、做小动作、大笑等。这些行为如果教师长时间放任或者难以树立威信是十分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的纪律管理可以控制上述违规行为发生的频率,排除某些干扰因素。如果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则可以利用其被放任或教师管理学生的时间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推动教学正常进行,进而改善教学质量。
2 有效管理小学中段课堂纪律的原则
2.1 人本理念下“动”“静”结合
新课程讲求以学生为主体,追求个体独立自由,但并非是一味的强调“动”或一味的强调“静”,在课堂上过于热闹或过于沉静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是拥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在课堂上会展现个体差异性,但这样的展现需要有一个限度,而这个度则需要“静”来把握,“静”下来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倾听与思考,观点的碰撞并非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唇枪舌战,耐心的倾听更能够丰富学生的想法,同时在思考中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这样的“静”,学生可以转换成“动”,用更有说服力更科学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解放学生思想。
2.2 奖惩并施
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常运用的激励或惩罚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对课堂纪律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不能讲激励或惩罚作为唯一方式,否认其中一者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我们应该奖惩并施,对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言语或行为,我们应该采取正面鼓励,不仅可以保证激励该类学生,同时也可以激励其他学生。而对于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言语或行为,适度的惩罚会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但我们要注意奖惩实施的频率与力度,要以道德教育为主。
2.3 师生共同参与和遵守
新课程虽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课堂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需要教师的激情与参与度。班级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每个人都对班级的一切负有责任,因此课堂纪律也应该是师生商讨完成,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专制独行”,这样制定的规则学生并不能够信服,而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纪律的小主人,在纪律的执行中会更加顺利与公正。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做的就是监督,鼓励学生自主管理,使课堂气氛和谐,教学充满活力,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 有效管理小學中段课堂纪律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首先,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其中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教学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使课堂活跃起来。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该是由易到难,在需要的环节设置问题,问题的提出要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生活融入课堂,坚持课本知识联系实践,使学生主动发现与探索,坚持动脑动手动口。最后,新课程倡导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教师有时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取长补短的过程,在教师有序的管理下让学生合理安排自控时间。
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应只是教授知识,也要懂得学生的意愿与需求。教师本着学生为主的思想,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引导学生由“他律”逐渐转为“自律”。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它不应该是某一方的压制,而是互相理解与接受,尊重与合作。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学生的信任与认同,也会使学生感受到主体性,精神愉悦,以更充分的热情来学习。当学生信任教师并认同纪律时,他们就更愿意遵守师生共同制定的规则并配合教师工作。
3.3 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纪律规则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本理念下虽强调以学生为主,但完全放任其自由生长的方式是不合理的,课堂规范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在课堂中需明确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倡导有节制的自由,规则应按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并且一旦制定就不能轻易更改,而且师生需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教师树立威信,让规则发挥作用。良好的课堂秩序表现为热闹与安静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转换,要追求有效,合理的课堂规范,当就要把纪律内化在学生意识中,课堂纪律便会更有效。
3.4 管理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在处理问题的重点在于及时性,遇到违反规则的情况必须及时制止,比如眼神示意,语言或动作暗示,对于违反程度严重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方式,避免用手指学生或言语辱骂甚至体罚等方式。小学生的年龄小,好胜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游戏比赛,游戏输掉了就是最好的惩罚,不服输的态度就是最好的激励。或者引导学生将违反规则的精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劳动、兴趣活动等。教师作为个体,脾气秉性不同,并且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在处理问题上未免会缺乏经验,可能会在某些事情上情绪失控,甚至一些小事都会大发雷霆。因此,教师在管理课堂问题行为上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气头上处理问题,将事情先搁置,正常进行课堂教学,在课下把问题解决。教师也要善于缓解严肃或尴尬的气氛,比如学生开自己玩笑时,不要过于认真,借此机会可以自嘲一下,这样不仅是体现了自己的幽默感,也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这样会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教师的强大气场,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
结论
时代发展下学生自主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人本理念的前提下,将“动起来”与“静下来”合理应用,使学生“他律”转为“自律”,将规则内化于心,让学生在纪律规范,秩序良好,气氛活跃的课堂中身心共同发展,健全人格,成为自己的未来的主宰,成为时代未来的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