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盐城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10-20 05:17朱锦昌
世界家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

朱锦昌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筑牢平安盐城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农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处在社会的“末梢”,如何让农村社区这根“末梢”神经活络起来?必须以“抓重点、塑特色、促转型、补短板”为目标导向,以“队伍建设,聚焦重点,整合资源”为有效突破,坚持一手抓社区硬件建设,一手抓社区能力建设;一手抓社区职能转变,一手抓社区多元共治;一手抓社区品牌创建,一手抓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走出一条符合社情民意实际的现代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

1 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筑牢平安盐城根基

通过网格化机制,全市近年来为群众代理代办各类事项3.8万余件,共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万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580起;实现全市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8%、17%,下降率均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七年获评“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市”,群众安全感达97.75%,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1)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大,传统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人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筑牢平安盐城建设的根基。

近年来,全市持续深入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平安稳定为主业、以全要素网格为基础、以智能化应用为支撑、以网格化中心为枢纽、以联动共治为核心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市突出抓好一张网格、一支队伍、一本台账、一个系统、一套机制“五个一”,蹄疾步稳、扎实有序推进网格化工作。结合盐城实际,科学合理划网定格。目前,全市均已完成划网定格工作,共划分网格18586个,其中综合网格14374个、专属网格4212个,全部完成网格编码工作。

(2)通过组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实现“多元合一、一员多用”。目前全市已配专兼职网格长、员26016名,其中专职网格长、员11738名。全市按照公安标准地址,全面采集人口信息、人房关联等基础数据,打通与公安户籍人口的互联共享。指导各地采取“四协同”法上门采集人口信息(社区干部、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人员协同采集),有效解决网格员采集信息“门难进”问题。在全面推广使用省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推动以县为单位开发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纵向与“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省市“大数据中心”等互联互通,横向与“12345”“110”“数字城管”等系统联动。

(3)建立网格员岗前培训、巡查走访、信息采集、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实现事件采集、办理、反馈、结案、验收闭环管理。同时,创新代办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居民事务代理,部门进社区事务代办工作模式(“双代”服务),首批共推出五大类45项“双代”服务项目。建立实体化运作机制,市县镇村四级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建强实体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统筹本辖区内网格化相关工作,实现整体联动。

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全市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健全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推动服务管理网络全面覆盖、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夯实、群众满意度全面提升,为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抓住基层治理必须抓住乡村社会治理的主动权

抓住乡村社会治理的牛鼻子,从源头上抓住治理的主动权。

(1)把基础平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保证。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的高质量,而前五个高质量都是手段,人民生活高质量是最终目标之一。人民生活高质量,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基层干部认为,“五个更”当中,有“四个更”牵涉到社会治理工作,最终引导和带领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三感”之中,平安是基础,如果没有平安,就谈不上高质量,更谈不上 幸福。可以说,通过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提升来确保平安,实现高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2)做好村居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就能赢得社会大局。稳定的工作主动权。村居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最小细胞、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村居社区稳,乡镇板块就稳,县(市、区)就更稳。能否实现“枫桥经验”提出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要求,就是对基层村居社区的考验。从事实来看,近年来信访量和治安案件发生量在逐年减少,公众安全感逐年上升,切实做到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苗头状态。

(3)村居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是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中办、国办印发了《健全落实社会治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明确各层各级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并且进行责任督导,实施一票否决制等规定。从调研中发现,基层普遍认为,具体到村居社区,作为村居社区党组织的带头人,村居党组织书记是这个基层组织“班长”,是这个辖区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是村居社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地位重要,责任重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为所好能够第一时间被感知,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化解,确实在实践中切实抓住了这个基层“班长”。

3 有效发挥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按照“创新治理模式,建设法治社区”的目标,积极探索“建强一个堡垒、完善两份清单、搭建三个平台、建设四个载体、提升六种能力”的12346社区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建强党组织战斗堡垒,社区治理实现“多网合一”。

实行县区联动、区村联动、党群联动、社会联动,建立了“1+1、2+1”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居委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坚强战斗堡垒。整合党建、综治、法治、消防等多种网格,实现“多网合一,整体联动”。

(2)完善两份清单,促进政社良性互动。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12346”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村居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村居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自治组织功能增强、居民群众受益等多方共赢的效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积极培植社区社会组织,搭建乡贤理事会、法治驿站、平安法治志愿者工作站和夕阳红工作站社会组织平台。邀请居内德高望众的社会贤达组成乡贤理事会,有力促进了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矛盾调解、邻里互助、技术培训等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

(3)搭建三个平台,实现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发展。强化“居民委員会、居民议事会、居民监督委员会”三个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搭建议事、决策、监督三个平台,对村居重大事务,进行民主议事、决策、管理,充分行使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无论是道路桥梁建设、精准扶贫,还是“四个托底”政策的落实等事项,都经过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代表议事会研究决定,同时监委会对其财务收支进行严格审计。

(4)建设四个载体,拓展民主法治新阵地。一是党务政务公开。在居委会前设立党务政务财务事务等四务公开栏,每月定期更新。二是政策法规宣传。在法治广场建有规范的法治宣传栏,正常陈列政策法规宣传内容。三是党员活动日。每月20号作为党员统一活动日,对党员进行党性和法治教育,并组织党员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四是“互联网+居民互动”。建立居委会微信群二维码,每个网格员都有一个独立的二维码,开通居民互动微服务的渠道,方便居民随时联系。通过这“四个载体”,打造阳光居务,畅通信息交流,引导群众依法参与村居管理,融洽干群关系,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5)提升六个能力,实现社区治理依法有效。一是提升居民参与能力。凡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一律通过居民代表议事会集体商量完成。二是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配套齐全,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窗受理、全程代办等“一揽子”服务。三是提升文化引领能力。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熏陶。为群众提供免费学习就业技能,创业一条街就业渠道。四是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对重大事项实行居民提议、党组织研议、居委会商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做到决策正确、行为规范、居民认同。五是提升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建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健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家事矛盾、邻里纠纷和信访事项协调化解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六是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依托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开展平安法治服务管理工作,引导居民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组织邻里互助,实现信息化服务和法治化治理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最后一公里”就在农村社区。深刻把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要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农村社区治理就会达到显著的作用。

(作者单位:射阳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