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困境研究

2019-10-20 13:37杨延萍
商情 2019年45期
关键词:教学效能教学困境

【摘要】本文是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指导性计划项目课题:适应行业大发展的物流专业教学困境审视与实践研究,2019-ZDJH-246。摘要:随着社会对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出现了人才闲置与企业岗位空缺的背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方法、主体入手进行剖析,找出现存教学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帮助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困境  教学效能  多元教学主体

一、当前高职物流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主体困境

(1)教师的成长困境。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经管理类专业,随着市场对物流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困境。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物流教师来自于高校,或由其他专业进修转型而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很低,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現了矛盾。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老师们利用寒暑假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介于职业身份与心理,企业一般不给予实质性的工作,教师们也没有主人翁的意识,不能放开手脚去实践,挂职时间短,对企业的流程环节没有系统性了解,给予不了可行性的建设指导。为了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缓解枯燥的理论课堂,学校开始进行实验室建设,仿真软件与物理设备逐渐引入教学,以此为依托的技能大赛也应运而生,为老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加了一抹色彩,但是这些硬件与软件只能展示某一个环节的情景,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既要适应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又要联系现实环境体现实用性,而软件开发公司由于人才类型不齐全,导致两面性和两极化。为了提升知识与学历内涵,更好的服务教学,老师们从本科到研究生,从研究生到博士,象牙塔升级的过程中似乎离职教越来越远,另外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高学历的教育中都是从其它科中分离出来的分支领域,真正的物流系统知识并不全面成熟。在这些困境中,物流专业的老师该如何成长,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2)学生的学习困境。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学习方式、性格特点跟本科生存在很大的不同,面对从高等学府出来的老师及授课方式,学生们无所适从,进而陷入游戏课堂,荒废学业的境地。他们文化底子薄,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自控能力较弱,学习的短期利益较强,他们要求的“干货”课堂和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存在矛盾,他们愿意带有目的性的学习,而这种目的性往往过于急功近利,与大学学习的本质偏离,导致学生学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技能,而忽略了思维能力及修养方面的培养,也不符合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物流领域的工作是在实践和创新中不断自修和完善,所以导致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存在滞后现象,学生不免感到困惑,怎样在有趣的快乐课堂中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不仅是老师的困惑,也存于学生之中。

(二)教学措施困境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OtoO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大学盛行,这些方法方便了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也满足了学生“快知识”“碎片时间”的学习需求,但是在信息化技术普及校园生活与学习的同时,也出现了“花拳秀腿”式的困境,重建设,轻应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也成为了资源的设计者,技术的开拓者与评价者,这样的全能身份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也给教学管理和教学技术带来了困境,老师的职业开始出现分化,细化,传统的课堂形式与布局也面临着挑战,物流专业的课堂组织也走进了瓶颈。虽然实行了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但是学习到的技能简单,缺乏岗位的核心应用能力,缺少校本教材和一线技术人员的参与,教材内容同时出现了本科和中职的影子,知识陈旧,跟不上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速度。

(三)教学体系设置困境

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这种特色可以体现专业的细化,服务目标的明确化,通才与专才的教育的明晰化。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是最早的两个学科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学科的界限变的模糊,常规的课程体系被打破,怎样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学科道路,既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和专业发展上灵活变通,又能精于一意,在精与通的把握尺度上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困境。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要考虑职业能力和岗位群的渐进性和体系性,又要考虑学科设置的科学性,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融合、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不断尝试和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合物流专业的动态发展模式,成为常谈常新的问题。

二、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多主体观念的冲突

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存在着多个主体并存,每个主体都有其合理性的需求需要满足,在不断的验检与实践中进行协调。师生之间的需求冲突在于未知与可知的辩证,经验背景不同,辩证的大部分结果是从学生的经验知识出发来构建教学过程和目标,而教师的受控范围变的难以把握,学校和企业也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主体看起来有着相同步调,相同期待,但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与方法中存在相悖的理论,现代物流企业需要上岗就能胜任的员工,所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某环节的技术工程师,而学生在长远职业规划中往往存在工作领域不稳定的现象,他们更需要一种广而泛的学习能力,作为学校,想要在短期内完成素质与能力的完美协调实属不易。教育信念与需求的不同,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系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类型等更多的困境出现。

(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随着生源的紧缺,大学数量的增加,学生的招收层次越来越低,教学环节及内容也随之转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和动机已不再纯粹,他们把大学作为一个快速的加工厂和跳板,仅仅是为了取得一纸文凭或掌握一门可以快速提升职业竞争力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职业选择往往是以职业热度、难易程度等为标准,而对于课程本身是否具有锻炼心智的价值已不再重要。面对学生的职业学习需求,老师授课内容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就是学生就业是否需要,而对于大学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已无暇顾及,他们更愿意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学术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价值。学校面对生源的压力,也拿出“杀手锏”,细化学科类,尤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随着热度的消散,再取消招生,以此循环,不再以知识的进化作为学科发展的逻辑。企业收到了满意的“产成品”,却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心智健康成熟的人才。

(三)跨界综合性的专业性质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管理、经济、工程等众多领域,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复杂多样,理论教学涉及面广,实践教学综合性强,既不能像工科学科一样分解技术操作,也不像管理类学科那样只具备思维方式和方法,两者的结合体致使教学设计陷入两难境地,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所长引导课堂设计,从而使专业教学分散化,没有统一系统的主线。传统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显得纸上谈兵,苍白而乏味,从案例中抽取对应的知识点相对简单,实验实训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与实际的统一。想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与流程,还要具备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商品生产制造与流通结转的全过程,针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进行技术与实践的指导,这种多维的教学能力要求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复杂,难以准确量化。

三、走出教学困境的途径分析

(一)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协同发展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职为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所以专业教育要突出职教性,要做到专业基础课“会”,比如与物流行业相关的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营运实务、会计学基础、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等关联的知识体系;专业核心课程要“精”,突出差异化培养,做到职业能力的无可替代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开设学生不愿意就业的简单技能岗位课程,这就需要组织行业专家、企业的技术专家、物流教师等共同从市场能力需求出发,对物流产业链进行细化分析,找出适合于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确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其特色和优势,物流行业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流通领域,各行各业,所以一些具有特色的学校从农产品、服装行业、医药行业、跨境贸易、港口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知识体系的深挖掘;专业提升课程要“懂”,通識课程不是针对某个岗位的,而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竞争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就需要建立与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实验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以项目为主线,建立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工作室,由企业提供项目内容,或由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跟进共同进行产学研的教学与实践,比如:由学生老师加入国际货贷公司或物流公司从事报关报检的实习协助工作,由取得相关证书的同学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相关业务活动;物流公司或政府机关在物流设施的布局建设上可以把任务交由相关教学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和规划,将学校变成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学院可以放宽教学工作量和工作范围,使教学绩效具有机动性,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从而使实践改革得到有效落实。

(三)引进并组建多元开放的师资队伍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在于“一对多”“单一化对多元化”的教学现状,面对理实一体、技术与文化融合、职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要求,现有教学团队在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同时,还要动态引进外部资源,比如: 优秀的企业家,高校的名师,技术开发人员,行业研究员等,这些多元化身份的教师在不同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可以给学生带来与职业前沿发展相匹配的技术和知识,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学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完善合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全面、客观。通过引进校外兼职教师以丰富教学团队结构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应制定完备的教师进修与提高计划,给予教师在资金、时间、机遇、空间上的支持与帮助,建立一套科学的聘任、晋升制度,激励教师不断进步、自我提升。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政府,在给予高职院校政策优惠的同时,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认定办法,使其“双师”评定有法可依。作为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协调者,政府应对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作出与高职院校合作作出制度约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转换。

随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规格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只有突破教学困境,才能培养出既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又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必将有助于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全社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金旺,郭福春.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

[2]徐梅.从教学质量监控视角看高职课堂教学困境突破[J].辽宁高职学报,2017.

[3]丁金昌.高职院校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

作者简介:杨延萍(1986-),女,南阳市淅川县人,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学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效能教学困境
追求效率还需紧扣“要素”
师生互促发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初中体育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