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10-20 02:44潘虹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潘虹

摘    要: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性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方面较其他课程具有独到的优势。大学语文将思政理论转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使大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素质存在的问题,围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探讨如何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特点和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培育大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学水平为教学目标,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思政修养,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使大学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政修养。

1.大学生思政修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动机上表现出功利性。

一些大学生单纯地认为,只有入党才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太关注大学生思政教育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这种心态,使这些大学生入党失去真正的意义。不但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反而其身心发展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与大学思政素养培养目标相背离。

1.2心态上表现出淡漠性。

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辨别能力有待强化,对于政治问题缺乏一定的主见性,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另外,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辨识能力有待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其长远健康发展。

1.3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近年来,国外一些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利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难以很好地融入集体团队之中。另外,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眼界相对有限,过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使大学生难以合理判断、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1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思政素质上定位不清晰。

目前,部分高校管理层认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没有其他专业课程重要,部分大学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文学欣赏层面,缺乏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其他专业课程,致使大学语文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主要原因是大学管理层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理解不够清晰。事实上,大学语文作为文理兼修的基础性课程,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精准定位才能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在大学生思政素质培养上的优势作用,才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政培养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政修养[1]。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难以满足思政教育需求,制约大学生思政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2.2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内容脱节。

单纯的大学思政教育内容比较理论化,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结合学生成长阶段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现阶段,大学语文为培养大学生思政素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推进大学生思政教学工作起到重要作用[2]。大学语文教师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但是,一些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思政培养脱节。由于教学目标不同,两者教学内容仅涉及各自领域内的理论知识,虽然理论学习有实用性,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行交叉教学,制约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优势作用的发挥。

2.3思政培养难以真正融入大學语文课程中。

就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未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一代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展现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政内涵,使学生将其误认为普通文学作品,错失提升思政素养的机会[3]。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陈旧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感,失去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的优势,难以使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真正与思政培养相结合。

3.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素养培育的措施

3.1进一步挖掘和理解大学语文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包含鲜明的理论知识,而且部分文学作品包含特定时期的思想政治立场,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余光中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作者借雨声表达内心的思乡之情,用阴沉的雨天描绘背井离乡的凄冷境遇,同时表达了作者殷切期盼两岸和平的美好愿景,很好地体现出余光中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情怀。大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学作品可以深刻感悟到作者对台湾地区及台湾地区人民命运的沉重守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内心思想得到升华,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面对未来发展充满正能量。

3.2优化定位,整合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只有对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优化定位,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整合,在宏观教学目标即培养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变的基础上,针对两者特点细化调整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优化定位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有助于课程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以一种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在充分体现大学语文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

3.3结合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大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师要一改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政修养。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方式实施教学。例如,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播放电影《战狼》,该电影讲述普通小人物成为英雄的故事,电影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台词幽默风趣,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观赏电影过程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4.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多元的学科,涉及广泛的古代和现代知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起辅助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大学语文边缘化的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没有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学科教学相结合是高校在有限课时条件下较为有利的教学模式。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大学语文的准确定位,掌握学生的心理,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需要认真选择,从众多名人作品中挑选代表性的文章,使学生很容易引用其中的一件事。同时,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在众多复杂的知识中,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达到教学目的。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肩负国家建设、振兴中华的重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势在必行。通过多元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围绕当代大学生思政培育及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重新优化定位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培养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在深厚学生语文理论基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大鹏.高校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5(2):16-17.

[2]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大学教学,2018(11):74-76.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