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花
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多元的,儿童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儿童的学习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对于儿童而言,从他们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发生在班级中的全部生活就与他们密不可分了,班级生活链接着每户家庭、每个居住的社区,其间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试图对儿童的生活场进行教育可能性的班本化挖掘和梳理,在满足儿童参与的权利需求中建构合适的班本微课程。
关键词:班本;微课程;儿童;学习
一、班本微课程中的动态:生成、弹性的管理
班本微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每个班级都有文化,透过孩子的眼睛,这种文化是一系列的期望、语言、日常生活环节以及大家在一起形成的集体身份认同。文化奠定基调,反映你是谁,表达你要怎样生活以及如何与儿童一起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
(一)富有生气的“微实验室”
每个群体都需要规范约束自己,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规范是内在的规则及提醒个体遵守与尊重的组成体。在班本微课程的实施中,班级是富有生气的实验室。如:我们有体现伙伴关系的参与民主管理、倾注个人愿景的学习公约,这里的公约涵盖生存与生活的素养、品质。我们有让儿童负责的班级社会生活,如“小小值日生”让儿童在帮忙做事情中感受到以儿童为中心的班本互动。我们每班有组织一起参加探究活动的长期话题,让儿童在“与自然对话”中形成对生活环境的长期关注。
(二)富有情趣的“微生活馆”
在班本微课程中,幼儿自己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搜寻所有的信息,将现有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解释、证明自己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把儿童日常生活的寻常时刻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和幼儿共同创设出富有班级课程特色的“微生活馆”。
(三)富有弹性的“微故事记”
儿童的发展需求门类个别而富有个性。面对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教师的角色也是多变的,观察记录每个儿童的发展情况,设计适宜每个儿童的表现性任务,汇总分析每个儿童的观测数据,形成过程性的评价,让班本微课程的运转形式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如“纸盒创意场”中的故事记,各式药盒拼搭成的小车看似创造,然而随意。于是自助箱出现了,箱子里提供了瓶盖、毛根、纸棒等材料;意见箱也来了,简单的加号和问号标志着孩子需要添加的材料。有时,儿童的思考会出现矛盾、空白,向儿童发出挑战,与儿童一起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就会让我们的故事不断地继续着。
二、班级微课程中的儿童:发展、挑战和差异性的公平
“班本微课程”的质量不是一部分孩子的质量,而是每一个孩子的质量,所有不同个性、不同特征,来源于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发展,都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一)发展:儿童是喜欢有事可做的
响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真正遵循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特质的倡导,我们的班本微课程采用小组化、个别化的教育方式,以“材料如何支持学习”“如何提供材料”等为重点,创造更多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游戏的机会。
(二)挑战:儿童是喜欢追逐问题的
不观察儿童就不能发现儿童,观察儿童、记录儿童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在班本微课程中的儿童是喜欢挑战的。他们会为了找到答案调动所有的经验、尝试所有的方法,他们不会轻易放弃,需要的只是成人的支持。如“我们在路上”的探索中,孩子由最初的“小小赛车手”生成了“小小快递员”,他们从身边的材料入手,让“装备升级、路线快捷、快递迅速”,整个户外的场地就是一个小社区,表演区、生活区、种植区是小剧场、干洗店、植物园,“小小快递员”成为串联整个户外区域的纽带。
(三)公平:儿童是渴望独一无二的
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潜能,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均等机会,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儿童总是渴望获得同样的机会与关注,我们为发展能力弱的孩子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腳手架式”帮助,为能力强的孩子设置“障碍”。
三、班级微课程中的教师:执着、自省和需求式的团队
(一)执着:变经验估计为持续关注
当教师对游戏精神难以把握、各个年龄阶段培养任务模糊不清时,我们鼓励全体年轻教师开展儿童发展需求的观察研究。我们通过班级日记、学习故事等方法,让教师在常态游戏活动中收集儿童的行为表现,与《指南》进行对照、印证,从中梳理和归纳本班儿童共同的、部分的、个体的发展需求。有了“接地气”的儿童行为分析,教师在班本微课程中形成了持续关注幼儿发展需求的专业习惯和素养。
(二)自省:变整齐划一为深度支持
幼儿班本微课程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原有的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据不同时期儿童的关注热点进行深入持续的动态调整,支持儿童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儿童与大自然、社会以及绘本世界进行链接;支持儿童自主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支持儿童的学习方式并寻找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儿童个体的需求式发展让我们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更灵动,深度支持教师的策略和行为,持续提升班本微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需求:变单打独斗为团队联动
每个教师都渴望支持、渴望帮助,渴望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鼓励每班三位保教人员根据班本微课程实施的进度进行讨论、分析,快速发现本班微课程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反馈儿童游戏内容、游戏策略,在兼顾本班儿童共性化经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优化每个儿童的个性经验。这种团队式的联动机制,让教师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形成本班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状态的适宜评价,使儿童的整体经验得到提升与整合。班本微课程,就是这样一串美丽璀璨的珍珠项链,创设出了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活动空间,它形微意不微,依托着每个活动,在师幼共同学习中熠熠生辉。
(责编 张 欣)
参考文献:
[1](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