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 要] 本土文化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角色游戏因其扮演性特征成为易于被学龄前儿童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身体语言来呈现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身体语言的运用在某些层面来说也是扮演性的一种呈现。因此,将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资源进行提炼加工运用在角色游戏中,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民族认同、身心健康等的发展。
[关键词] 本土文化;角色游戏;民间舞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提出,规定了游戏为幼儿进行学习的普遍性活动形式,承认了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以模仿和想象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角色扮演游戏,是对周围生活创造性的反映。藏、羌锅庄,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性和风俗性资源,将之应用在角色游戏中,能让角色游戏的实施处在一个相对自然的教育生态中,实现教育目标由知识性向情感性转变,进而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藏、羌传统舞蹈应用于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感受民族文化,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在诸多游戏类型中,角色扮演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类型,儿童通过对某个角色的想象和扮演,能够将其生活体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在“玩”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藏、羌民族生活环境的相对固定性,使得其舞蹈艺术的保存相对原始和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舞蹈艺术的纯粹性。藏、羌传统舞蹈中的藏、羌锅庄,既是当地人民增进感情的舞蹈性节目,也是其强身健体的游戏类节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属性,其游戏性的运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接触和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儿童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同时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动作游戏的参与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舞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学前时期舞蹈中特有的形象性、趣味性特点对于学前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且对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审美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腿部活动较多的藏、羌舞蹈动作的融入,使幼儿在接受语言刺激的同时强化动作刺激,增强了动觉模仿的机会。幼儿通过对舞蹈性动作的理解和创编,可以有效地将动作体验与角色需要相结合,通过想象的引领最终完成角色的塑造。舞蹈元素融入的角色游戏在运动层面可以增强幼儿心肌收缩和血管扩张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人体代谢过程,进而促进幼儿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育。游戏中舞蹈性动作的重复还能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平衡感和控制力,进而促进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
(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体验社会性
角色游戏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角色的内涵和意义,来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藏、羌传统舞蹈蕴含的丰富生活性、社会性因素应用于角色游戏,使角色游戏在兼具舞蹈审美性的同时增加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参与游戏的过程是儿童出于自由活动、体验乐趣的需要,是自我认知与技能学习的需要,该过程的执行是大脑支配下的思考、想象、创造、表达等思维活动和动觉共同参与的过程。依托这样的角色游戏能够实现儿童对现实生活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的模仿和学习,增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不同,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并逐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协调不同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的解决办法,此过程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
二、藏、羌舞蹈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在角色游戏中的基础
(一)历史基础
据史籍记载,藏族是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隋唐时期“羌族中居住秦、陇地区的逐渐融合于汉,河湟地区的逐渐融合于藏……小部分居住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仍为羌族……它和汉族的历史同古同今”。[1]因此,今日的羌族与藏族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四川盆地西部高山、峡谷地区的藏、羌民族,由于共同的地理环境和相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得他们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方面有诸多的相似性。
(二)舞蹈审美基础
民族民间舞蹈的“五种文化类型”的划分中,藏、羌两个民族被划分为“农牧文化型”, 融会农、牧两种文化的藏、羌民族,因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高原“顺边美”审美和舞蹈文化,以及虔诚的宗教文化心理。藏、羌人民居住地道路多崎岖且以背驮的方式运输东西,走路姿态与平原地区多不相同,主要表现在脚掌的用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为保证身体的平衡,以腰部着力较多。在行走时,脚步着地后重心需移向一侧,两手也随之向一侧自然微微摆动,逐渐形成了“顺边”的体态,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就是“一边顺”的艺术美,体现出高原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和高原舞蹈文化。
高原地区的民族舞蹈都具有“顺边美”的特征,但又各具不同。羌族舞蹈是“酮体转动式”的顺边美,藏族是“波浪式”的顺边美。相似的历史渊源使得藏羌民族在 “锅庄”上体现出藏羌两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共性特征,被研究者统称为“藏羌锅庄”。[2]藏、羌民间传统舞蹈中,“藏族踢踏和羌族锅庄最具代表性,他们都具有旋律簡练、朴素热情、顿地为节、步法扎实稳健、节奏鲜明的特点” 。[3]
三、藏羌舞蹈与角色游戏整合的方法
舞蹈元素融入的角色游戏可以在角色动作设计和执行上帮助幼儿区分角色、感知舞蹈审美、促进动觉发展。
(一) 舞蹈元素生活性、社会性的融入
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它的民族场域性,因此舞蹈元素融入的角色游戏的组织也要关注教育时机的选择和户外活动生活性的融入,在选择舞蹈时可以把生活性、社会性舞蹈作为首要的素材进行筛选。
羌族舞蹈分为自娱性、祭祀性和礼俗性三类。“萨朗”分属于羌族舞蹈中的自娱性、集体性舞蹈,在情绪表现上以欢乐、兴奋的情绪为主,舞者常伴随音乐起舞,舞蹈形象塑造上往往没有具体的形象与之相对应;表演形式上常以男女分排的形式站立,起舞时随动作的行进围成圆圈形,采用逆时针方向进行;舞蹈中,手部动作变化较少,上肢动作上以连臂或者不连臂的动作为主;脚部动作以双脚的交叉点踏、灵活的小腿动作和轻快的跳跃性舞蹈动作为主,“由于形式上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称作喜事锅庄” 。[4]
藏族锅庄跟羌族锅庄一样分属于自娱性舞蹈,舞蹈时采用男女分排、弧形、顺时针互相牵手而舞的行进方式。舞蹈参与者在进行中互相问候、互相应答。藏族锅庄的手臂动作以撩臂、甩手(袖子)、晃手等为主,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
藏羌锅庄虽然在风格和动律的基础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因表演形式和“顺边美”的舞蹈特征,又使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创编角色游戏时,舞蹈性素材的选取可以从表演形式、简单的手臂动作和节奏分明、顿地为节的脚步动作入手。以舞蹈元素提炼和设计的角色游戏,虽然是基于舞蹈元素的基础上的,但在表现内容上依然是以生活性、社会性为主,而非舞蹈与角色游戏的简单嫁接。
(二)舞蹈性角色游戏的操作
1.方案的制定
为吸引儿童进入游戏,游戏方案在制定时就要充分考虑儿童喜欢新奇、有趣的心理诉求。因此,根据舞蹈元素设计的角色游戏,需要在游戏情节、发展线索、空间想象、动作表现上结合角色游戏本身的特点制定合乎规范的方案;开发舞蹈素材的生活性、风俗性特征,以符合幼儿的心理诉求,以此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在上述理论设计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考虑舞蹈本身的动态特征,营造游戏的动态,保证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之间以及幼儿之间的共同合作。
根据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利用舞蹈元素进行角色游戏的设计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藏、羌舞蹈进行选择、提炼和创编,以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基础,考虑儿童对游戏中的何种角色感兴趣,并根据其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等情况,对舞蹈元素和内容进行选择,据此设计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和动作,制定契合儿童的游戏目标、规则,并为儿童提供符合角色游戏需求的游戏材料等。
2.材料和场景
游戏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因此游戏材料和场景的选取会影响到角色游戏的顺利进行。孩子的注意力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对于舞蹈元素融入的游戏来说,灵活、新颖、可变的游戏材料,能够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根据游戏内容的需要,舞蹈服装中的水袖、扇子、手绢以及生活中出现的丝巾、簸箕等事物,由于其多变的外形和丰富、艳丽的色彩,均可作为游戏材料出现在游戏中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保持游戏的持久力。
角色游戏需要的环境既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又能呈现出动态性,这样能够在满足儿童兴趣的同时保证游戏内容的平衡性。生活性和风俗性舞蹈元素的融入使得角色游戏在设计时要兼顾游戏、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融性。自然环境与游戏情境的相融是创设游戏环境的基本要求。结合儿童的游戏愿望,游戏场景在固定活动室的同时,将走廊、过道的空间与幼儿园的大环境相结合,活动空間的拓展既节约游戏材料,又拓展了儿童的交往,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3.游戏组织指导原则
安全性是游戏活动的前提。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强调角色游戏中道具等的使用和场地的环境特征,同时,对儿童进行适当的热身,促进血液循环和关节的灵活,避免儿童出现身体肌肉、骨骼等不适应的情况。这样既提醒幼儿注意行为和安全,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
注意力分散、情绪反复、活动积极性不高等现象,都会出现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为减少上述因素的出现频率,游戏的设计要注重游戏活动的持续性条件的创设,多设计几个与角色游戏相关的小游戏,当儿童在游戏进行中出现不适合游戏继续进行下去的现象时,用相关小游戏替代,来暂时终止原来的游戏。
小游戏的设计既可以是实践性的动作层面的,也可以是表情、语言上的启发引导。如设计以丰收为主题的藏、羌锅庄元素的角色游戏时,可以用语言引导儿童理解和选择道具、动作: “用什么工具可以装更多的土豆呢?什么样的舞蹈动作可以快速把土豆运回储藏室?我们有八个人,是排成排传送快,还是每个人分别运送快?哪种方法更整齐、快速?我们分别来尝试一下,好吗?”在语言引导下,游戏活动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引领、道具选择、动作变换等环节,在想象和思维的引领下,凸显游戏的情节性和动态性。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是直接参与游戏活动、活跃氛围、游戏活动的实时挖掘和规避幼儿游戏中出现危险行为等干预性的间接指导,还可以是幼儿游戏活动处在不可被打扰的顺畅进行中的场外观察性指导。各种指导原则的目的都是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为保证角色游戏在自然、快乐的状态下结束,游戏中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的及时的、积极的评价以及游戏结束后的总结,都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游戏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游戏做出的评价(非定性、讨论式),能够促进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再认识,引导幼儿将其关注点放在游戏的内容上,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认知、动觉等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力的提升等,进而凸显游戏的教育价值。
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是对于有共同生态环境的藏族和羌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教育性研究,特别是藏羌舞蹈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还显不足。本文所尝试的藏羌舞蹈元素角色游戏的开发和实施,是现代游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本土性文化的开发和研究,它是在保持传统角色游戏对幼儿思维的开发、想象力的启发以及对幼儿品质和行为能力促进和提高基础上的,对民族舞蹈动作性的开发和研究,是游戏价值和民族文化熏陶和教育的双向渗透,也是藏、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刘伟,秀花,吴天德.藏羌锅庄概念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26(4).
[4]贺慧.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的指导能力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