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伦,丁涵妍,郑雅文,黄凌霞
(1.浙江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3.浙江大学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4.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在中国,种桑养蚕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在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发展种桑业,因此桑在古时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桑树的习性越来越了解,在种桑业有了新的研究与突破,向着多元、综合的方向发展着。
《诗经·魏风》有曰:“十畂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汉书·外戚传》则记载:“率皇后列侯夫人桑”。这里的两个“桑”字指的都是采桑。
“桑”字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的“桑”很形象,其上半部分为桑叶,下半部分为木;金文的“桑”与甲骨文没有很大差异;而小篆的“桑”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半部分的桑叶变成三只手,表示有很多人来采摘;后来手又变成了“又”,就逐渐演变为我们如今的会意字(图1)。
图1 “桑”字的演变
在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中,桑树的作用不仅仅是养蚕,它往往被誉为是“生命树”和“母亲树”,它连接着人与神,是支撑这个世界的关键。正是古人对这种带有生命意义的大树的高度崇拜,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桑的神话传说和文化意象。
扶桑是古代神话里太阳栖息的地方。传说在黑齿国的背面的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水中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面,一个太阳挂在树上。这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图2)。《楚辞·九歌·东君》曰:“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图2 “一日居上枝”
为什么要将桑树称为扶桑?古人是这么解释的:因为这棵桑树较为特别,它高两千丈、粗两千丈,有两个同根的树干,它们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所以称为扶桑。这可见《海内十洲记·扶桑》中记述:“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并且扶桑这棵神树,上通天庭,下及黄泉碧落,将天、地、人连接到一起。这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郭璞《玄中记》也有记载:“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神话故事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古人对桑树有多么重视。
在我国的古代传说典故中,关于桑的地名有不少,并且这些地区都圣贤辈出,其中空桑是最有名的地区之一。“空桑”一名出自《山海经》,由该地区大片的桑林而得名,该名一直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在“空桑”出过很多名人,例如商代名相伊尹,据《吕氏春秋》记载:“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这里的婴儿指的就是伊尹;再例如,空桑也是孔子的诞生地,《春秋孔演图》记述:“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名人或出自空桑,或在空桑做过一番大事业,如皇帝之相力牧、天文世家羲和、皇帝之孙颛顼、蚩尤氏、轩辕氏、神农氏、空桑氏……如此多的圣人,给桑树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由于桑林在古时候人们的印象里是连接神与人的,因此桑林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例如祈雨。据说,灭夏建商的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在初建国之际,连续遇到大旱天气,整整五年颗粒无收。于是成汤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最终感动了上苍,大雨倾盆,缓解了旱情。这可见《吕氏春秋"顺民篇》中记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图3 成汤祷雨
“桑林”是商朝一种国家级的大型的祭祀活动,巨史料记载,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春秋墨子时期。商朝是一个注重礼乐的朝代,因此无论是什么祭祀活动都会配上隆重的乐舞,在“桑林”祭祀活动上所用的舞乐便是《桑林》,《庄子·养生主第三》中对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音响的描写是“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由此可以看出《桑林》是一曲强而有力、轻盈灵巧、震撼人心的乐舞。但由于这首乐舞中有描写简狄吞玄鸟卵生商始祖契的具体过程的部分,有史料记载,晋候因为讲究礼法,看了表演之后感到十分害怕。这可见《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罃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
桑树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属于被子植物,为深根性树种,其根系扩展范围大于树冠,纵向的深度约达10 cm。桑树种植分布范围广泛,原产于我国华北及中部地区。
桑树具有易繁育、生命周期长、再生能力强、产量高、分布广等优良特性。桑树的繁育方法多样,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即播种、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形式。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不采伐的桑树,特别是野生的桑树,从种子萌发到衰老枯死,其生命周期非常长,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如2018年4月19日,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式授牌的中国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树龄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占地400 hm2以上,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数百年的古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冠幅10 m,年产桑果400 kg,鲜叶225 kg,附近居民多食桑椹而长寿,因此桑园又叫“颐寿园”。在风沙区,桑树还发挥着保持水土的巨大作用。再如西藏林芝县帮那村的千年古桑至今仍生长旺盛。
桑树品种多样,基本上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既能耐华南的湿热气候,也能耐华北的干冷气候,既耐旱,又耐涝。桑树对土壤的适应性也极强,在微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及含盐量在0.2%以下的盐碱土上均能生长,特别适合种植于石灰质土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桑树的叶产量很高,一年多收,每亩产量可达4000 kg以上。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不断地研究新品种,采用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方式栽培桑树,其亩产量还在不断提高,这在木本植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传统观念中,桑叶一直是作为蚕的饲料而存在的,但随着人们对桑树的研究深入,桑叶作为其它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
首先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资源的短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桑叶在畜牧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桑叶营养成分与苜蓿相似,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而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畜禽的发育。此外,桑叶作为饲料具有很高的消化率,首次接触桑叶的畜禽很容易接受它,而当家畜熟悉桑叶以后,相比于其他饲草,会更倾向于选择桑叶。并且,采食桑叶对家畜本身也会产生有利影响,比如在产蛋鸡的食物中添加桑叶粉,不仅能改善蛋黄颜色,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产蛋量和单蛋的重量。
我国幅员辽阔,桑树在我国分布广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桑树的种植面积还在扩大,结合桑树在木本植物中绝无仅有的高产量、资源丰富、易于取得,把桑叶作为新型的动物饲料,解决了动物饲料短缺问题的同时,也有益于家畜自身的生长发育。
桑树全身上下各个部位都是宝贵的药材。
桑叶:具有疏风清热,养肺明目的功效。对胸肺颈面和头部因风热上扰所致的病变以及调节血管收舒功能等疗效明显,在临床上还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或脱发。
桑枝:具有祛风清热通络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肩肘关节病等上半身痹病。桑枝常与桂枝相配,一辛一苦,被称为“辛开苦将法”。
桑椹:具有补阴补血、生津润肠的功效。桑椹可做成膏,将其当作药服用,有补血补肾养颜的作用。也可直接当作一种水果食用,具有抗衰老、促健康的作用。
桑花(桑树主干皮上的白色附着物):具有健脾止泻的功效,可止咳咽痒。
桑白皮:具有泄肺平喘、利尿消肿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小儿肺炎等。
桑耳、桑寄生、桑蚕沙等都具有各自极高的药用价值。
桑资源为中医药临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桑树木质中硬,木材呈淡黄色至黄色,质地紧密,可以用来制作家具、农具以及乐器,亦可供雕刻、薪炭之用。树皮纤维长且洁白,是优良的造纸原材料;树皮浆汁外用治疗神经性皮炎和癣症;树皮、茎、叶含鞣质,可用于提制栲胶。
顾名思义,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由“基”和“塘”两部分组成。其中,桑基主要用来种植桑树,也可采取间作、套作的方式,种植其他农作物如蔬菜、药材等;池塘用来养鱼,不同地区选用的鱼品种不尽相同,太湖流域以鲢鱼、草鱼为主要品种,而珠三角地区则以鳙鱼、草鱼为主[1]。
2018年中国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主要亮点就是巧妙利用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让常年洪水泛滥的低洼地变成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是全球沼泽地合理利用的典范。桑基上种植的桑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类,大量储存在桑叶中。蚕农采摘叶片喂蚕,蚕从摄入叶片中吸收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包括结茧。而摄入但未被吸收的能量则存在于蚕沙中,被蚕农收集并投入池塘中,为一些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提供食料,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也会被次级消费者鱼类所食。鱼类产生的粪便经细菌的分解作用,可作为浮游生物的养料,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分立的桑田和鱼塘,尚不具有十分高效的循环流动,而如何将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当中,劳动人民充分利用了当地水土资源以及桑基生态系统和鱼塘生态系统的特点,将蚕沙投进鱼塘,把塘泥用于桑基的施肥,将桑基和鱼塘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更大化利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物质的良性循环,使桑基鱼塘这个生态系统高效运作,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指数已成为衡量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空气中常见的危害健康的有害物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并芘等有机致癌物以及含重金属的粉尘颗粒。
桑树属于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阔叶树种,喜光,光合作用强,能够高效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2]。此外,桑树对二氧化硫、氯气等大气污染物有较高的吸收和耐受性,也对粉尘颗粒有较好的吸附作用[3]。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市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等)的城市选择桑树作为行道树,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状况,尤其是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去污染。
桑树的根系发达,纵向、横向的树根交错形成庞大的网络,根系生物量可超过总生物量的一半。于是,桑树有良好的防风固沙作用,涵养水源,大大减少水土流失。有研究表明,陕南地区在40°陡坡耕地上建立的生态桑园,对水土保持效果明显,可减少70%左右的降水流失量以及79.7%的土壤侵蚀量[4]。
桑树耐旱耐碱,对酸、碱性土壤均有较好耐受性,能够在pH被破坏或含盐量过高的环境中抗逆性生长,改良土壤环境,修复土地功能,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北方众多省份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的首选树种之一。
桑树对多种生物有害的重金属如镉、铜、铅、锌等有耐受性,发达的根系更加有利于桑树从地底吸收、富集重金属到自身的各部位中,总体上富集量从根到分枝依次减少。
湖南省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在湖南浏阳七宝山矿区污染土壤上,以“湖桑一号”为研究材料探究桑树对土壤中铜、铅、镉、锌4种金属的富集特征与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迁移总量趋势为:Zn>Cu>Pb>Cd;修复年限由快到慢表现为:Zn>Cd>Cu>Pb,其中对锌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迁移总量为254532.8 mg,修复年限为0.39年[5]。
由于桑树具有不同于其他植物的显著特点,古人视其拥有神的色彩,“神桑”的形象也得以留存于各种典故与传说中。在当代,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对于桑树的各种特性与功能有了更多了解,比如其在畜牧业方面的利用、食用及药用价值以及各种生态建设功能。如何根据桑树的习性发掘其功能,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当中,需要我们不断发掘、探索。